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北京评书传承人连丽如 历时四年完成收山之作《儒商同仁堂》

2018-10-08 14:54 北京晚报 TF016

由同仁堂集团出品,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北京评书传承人连丽如历时4年筹备创作,以北京评书口语化方式讲述民族品牌“同仁堂”创业史的《儒商同仁堂》日前与读者见面。这不仅是同仁堂和北京评书两个跨领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巧妙结合,也是北京评书传承人连丽如先生评书创作的收山之作。

连丽如在同仁堂参观,眼前所见触动少时记忆。年少时的切身经历和对乐家先辈的记忆为《儒商同仁堂》增色不少。

《儒商同仁堂》的最初想法产生于2014年前后,当时人民东方出版社负责此书的编辑姚恋找到评书名家连丽如,希望根据现有史料创作一部关于同仁堂的评书。出于慎重,连丽如并没有马上答应,“我心里就记下了这个事儿。对于一名评书演员,遇到一个好题材十分难得。但同仁堂家喻户晓、驰名中外,没有足够把握,我不敢答应。”连丽如介绍说,“其实,我和同仁堂有一定渊源。我爷爷是同仁堂乐家太太给做的媒。解放初期,我父亲连阔如和当时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同为人大代表。从小到大,身边有很多跟同仁堂有关的故事,所以这方面创作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同仁堂留存下的史料不完整,面对同仁堂近350年的创业发展,到今天创下如此辉煌的业绩,以什么为主线是成书的关键。考虑了快两年时间,加上编辑姚恋不懈努力,我才最终下决心创作评书《儒商同仁堂》。”

《儒商同仁堂》发布现场,连丽如将自己的作品回赠同仁堂,说起创作过程依旧很感慨。

 新书发售前,连丽如为限量版评书《儒商同仁堂》签名。

为此,72岁的连丽如和老伴儿贾建国查资料、找中医药界的朋友切磋。“从创建同仁堂的乐氏家族始祖乐良才说起,以创业精神为主线,严格按照历史脉络,同仁堂‘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原则也成为评书创作的原则。”

观众在评书表演现场与表演者的互动,是现场听评书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促使同仁堂选择评书为创作载体的一个因素

每次书馆演出结束,都会有观众留下来与连丽如交流,其中不乏青少年,他们也将通过评书《儒商同仁堂》感受中国传统中医的魅力,成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评书《儒商同仁堂》在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内的国如轩进行现场录制,四十五万字的评书《儒商同仁堂》共计95章回,总时长近2000分钟。书中使用了二维码技术,用手机扫码可以播放音频。

同仁堂349年的创业历史基本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年代跨度这么大的一部书细微之处都不能有差错。”连丽如坚持“不胡编、不戏说”,对书中很多细节描写精益求精,遇到清代的问题她请教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遇到民国年间的问题她请教京剧《风雨同仁堂》的编剧张永和先生。连丽如说,“我很欣赏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艺术创作上一点儿都不能马虎。我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这代人的努力,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评书艺术的传承出一份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程功

编辑:TF016

分享到

351岁的“他”,开始朋克养生了!你怎么看?

同仁堂:7天研发出口罩消毒液

30个国家地区都有了北京同仁堂 芬芳药香飘荡在“一带一路”上

同仁堂蜂蜜事件尘埃落定,从上到下撸一遍,未来何去何从?

北京同仁堂进军养老产业 首个生活馆已开张

北京同仁堂全面进军养老大产业 首个项目天坛生活馆开业

同仁堂在南非开分店 上万名民众体验“中医药”

北京大工匠于葆墀:同仁堂里38载 百草炮制成良药

“2017北京晚报放心品牌联盟惠民社区行”走进丰台长辛店朱南社区

同仁堂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新科技与老手艺炮制出百姓放心药

老字号走出国门开分号 同仁堂海外建115家网点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