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东城篇:老街换新颜更有京味

2018-10-08 14:06 北京晚报 TF015

中国美术馆对面,有条不太知名的小胡同,名为翠花胡同。但在这条胡同中,却有着一家全国闻名的饭馆。沿着胡同往里走不远,就看见不少人站在胡同里,其中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排队等位想要一饱口福。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就坐落于此。“肘子特地道,配上北冰洋,爽就一个字。”排了半小时队,终于在店内落座,别看和人拼桌,但北京小伙张墨依然觉得在这儿吃饭挺有感觉。当年,只不过是为了解决全家老小温饱问题的“悦宾饭馆”老板刘桂仙绝没有想到,40年后的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80年10月,顾客在“悦宾饭馆”就餐。叶用才摄

从悦宾饭馆一路向南,就来到了天坛公园北门外,一片片小楼圈出街巷和现代化的小区。这里是老舍笔下曾被称为“龙须沟”的金鱼池,2017年国庆节前夕,这里涌现出天坛路、金鱼池中街、金鱼池西街等6条精品示范街。

沿着天坛坛墙根儿往东来到天坛东门,只见马路对面矗立着一栋民族风格的商厦,这里就是闻名中外的“红桥市场”。一圈圈的柜台上摆满了各种珍珠项链,一间间小工作室里设计师则忙着为顾客定制珠宝。红桥市场从天坛坛墙根儿下的零散马路市场、席地市场起步,经历了封闭半封闭式的商亭区域化管理,最终进驻现代化商厦;从最初售卖农产品,过渡到主打珍珠品牌,再到如今的非遗体验区,每一次转型都是时代的见证。

1986年的红桥市场

夕照寺小区入口处,保安拦住一辆想要驶出的机动车:“您没有小区车证,请按价缴费。”这里是夕照寺西里进出小区惟一的主干道,昔日曾被密集的违建挤占,马路最多只剩下3米宽。而今,通过拆违整治,这里已经变成了有专人管理的平坦大马路。这样经过整治后换上新颜的街巷小区,如今已遍布整个东城。作为“疏解整治促提升”在空间上的落地,通过深入开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东城的街区面貌焕然一新,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宜居,呈现古朴厚重、文化彰显的城市面貌。

[故事]

消失百年三里河 “水穿街巷”景再现

77年前,赵锡山出生在前门施兴胡同,在前门住了一辈子。回忆起三里河水系过去的模样,赵锡山说,这附近没什么名胜古迹,都是穷人住的,没什么好房子,更没有大户人家。虽然听老人们说起百年前这里曾经有一条河叫“三里河”,但是那个年代,没记载、没宣传,谁也不知道这河长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只知道这里有很多与河有关的地名。比如,往东有水道子、芦草园、桥湾,都跟水有关。”

前门三里河,安旭东摄

据记载,三里河最初其实是一条泄洪渠,形成于1437年,清末时消失不见。2016年,三里河被纳入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名单。这条谁也没见过的河,不仅要在百年后的今天被原样复原,重现历史魅力,还要通过整治复兴,让老街区更有京味,甚至成为北京的新景之一。

复建:河道参考明朝奏章来修

很快,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就接到了复建三里河水系的任务。

消失了百年的三里河,到底什么样?于是,在动工前,段金梅带着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展开了调研。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后,一天,他们偶然在明史《河渠志》中发现了一段记载,原来,长时间无人管理的三里河淤塞严重,明朝皇帝特意派河工到三里河考察,想看看三里河是否能够通航用于漕运。河工考察一番后,写了个奏章给皇帝,说三里河的淤塞太严重,河的宽度就剩下四五米,根本没法通航。幸亏有了这段珍贵的史料记载,这才为复建三里河提供了确切的史料依据。“这次恢复的河道,宽度就是四五米,参考过去的奏章来修。”段金梅决定。

但是,在对古三里河的位置、走向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段金梅发现了问题。三里河的古河道是在清末被填平掩盖的,那之后河道上盖起了长春别墅、丰城会馆等历史文物。如果完全按照古三里河的位置和走向复原,那就不得不将压占在河道上的文物拆除。复建设计师们巧妙地让三里河在胡同中拐了个弯,刻意避开了文物古建。

传承:河道景观讲述文化历史

2016年8月,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正式动工。

沿着三里河水系由西向东缓步行进,河道曲折蜿蜒,古色古香的胡同和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依着水系的走向逐渐伸展开来,不时还有可供游客休憩的凉亭点缀岸边。走着走着,河岸边的开阔栈道边,竟然出现了一丛丛冒出水面的芦苇。“这些芦苇都是我们在复建三里河的时候特意种下的。”段金梅解释说,在做前期调研的时候,大家在一本名为《京师坊巷志稿》的古书中发现,明朝的时候,三里河曾经是积芦草、编织苇席的地方,那会儿就叫做“芦草园”。怪不得如今三里河附近还保留着以北芦草园、南芦草园、大席、小席等为名的胡同。光是种上芦苇,游客恐怕还不知道芦草园的来历。于是,设计师在芦苇旁立起了铜牌,详细讲解了芦草园的来历,将三里河背后蕴含的文化积淀呈现给市民。

像芦草园这样的名牌可不止一处。在复建三里河的过程中,听老人说,河边一处围着矮墙的房子据说是梅兰芳刚出道时曾经居住过的院子。段金梅立刻又找来设计师,在院子不远处立起一个梨园文化主题的牌子,专门介绍前门地区的戏园文化和戏曲名家。

出新:600米水道暗藏高科技

虽说是照原样复建,但这条不过600米长的水道中,还隐藏着不少高科技呢。清澈的河水中,不时有锦鲤跃出水面。原来,每隔一段距离,河道中就设置了一段人工堤坝,看似是为了造景,而其实堤坝中隐藏着可以对流水进行过滤的活性炭,专门吸附水中的杂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不仅如此,河道中还藏着实时水质监测系统。“借用的是流水不腐的理念。”段金梅解释说。

2017年4月,复建后的三里河重新亮相。施工过程中,从地底下挖出来的石磨盘随意地被摆放在河岸边,自成一景。原先被圈在大杂院、四合院里的香椿、国槐、旱柳等老树也成了河岸边的景观树。“胡同里、居民院儿里原生态的大树,我们基本都保留下来了。有的树长的位置恰恰位于河道里,我们就在水中建了几个湖心岛,把树保留在湖心岛上。”

如今,600米长的三里河水波荡漾、芦草丰美、鱼跃其间,别有一番野趣;两岸灰墙灰瓦的古朴平房院落沿着河的走向迤逦铺开,俨然一片“水穿街巷”的景致。家住草厂四条的丁淑凤白天买完菜,就爱上三里河遛个弯儿,“以前这片都是矮平房,现在可大变样了,我们平时遛弯,走着走着就到三里河了,实在太喜欢了。”

不光住在三里河附近的百姓爱来逛逛,好多搬走了的居民也常回来故地重游。古色古香的三里河景观,不仅成为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过程中的一个鲜活样本,还成为了前门地区乃至整个北京的又一处新地标。

[人物]

前门手绘达人

赵锡山:过去的场景都在脑子里

77岁的赵锡山绝对算得上前门的名人。

这不,他带着自己给三里河水系绘制的图画,在河边的亭子里那么一坐,不一会工夫,就有游客凑过来了。“这是您画的吗?赵师傅,您还认识我吗?我是以前住兴隆街177号的老陈啊,2005年搬走的,现在住南苑。孙子考完试了,带他回来看看。”老陈拿着赵锡山的画仔仔细细地看:“看见您这画啊,就想起了咱们小时候。”

胡铁湘摄

赵锡山从小就喜欢画画,1953年,他在前门新明小学读书。一次,学校留了个作业,让回家画一幅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图画。等交作业那天,看到赵锡山的画,老师愣是没舍得在画作上判分,而是小心翼翼地将画纸翻了过来,在背面评上了“甲上”的高分。从那时起,赵锡山就爱上了画画。

可惜时代弄人,赵锡山高考那年,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向往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专业停招,无奈赵锡山临时改报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最终当了一辈子英语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锡山重拾画笔。1987年,赵锡山不慎被煤气罐砸伤,脚趾粉碎性骨折。“我工作了20年,那是第一次歇病假,医生给我开了5天假。”从那天起,赵锡山利用休病假的几天时间,画出了一张前三门的大幅图画。

在三里河水系的岸边,赵锡山向记者展示了几幅自己手绘的三里河水系图。“完全看不出来吧,这两张画的位置是相同的,都是三里河水系的西口。只不过一个画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子,一个是现在的样子。”

用手指点着画纸上的低矮平房,赵锡山一一向记者介绍,“紫红色的房子是过去的长春堂药店,现在复原了过去的面貌,改叫长春别墅。”

手指往画纸旁边移动,与长春堂隔两个门,就是大众剧场。赵锡山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起来的、专门演评剧的剧场。上世纪50年代,有个演评剧的明星叫新凤霞,就在这儿演过刘巧儿。那时候票也便宜,几毛钱买张票,就能来看戏。后来听戏的人少了,评剧也不演出了,大众剧场渐渐变成了出租房。2005年的时候,剧场最终被拆除。

长春堂对面,画着一个临街的铺面房小楼。这小楼是什么呢?“名字叫箱子铺,是做笼屉、钉木箱的。为什么我记住它了呢?箱子铺的老板跟我家是亲戚,我经常到这儿来。”赵锡山抬头指指三里河水系西口正在涌水的河面,“箱子铺大概就在现在喷水的那个地方。”

别看从来没专业学过绘画,但像这样的画,赵锡山30多年来画了将近2000张。最开始不讲究,有时就顺手在烟盒上画。画画也从来不需要打底稿,用水彩、水粉还原真实景色,还加入了油画的写实技法。“过去的场景,都在脑子里,画之前,脑子里先有这幅画了。画完过去的场景,再照着画一张现在的风景,对比着看,是不是有点意思?”

赵锡山的画中描绘的大多是前门一带的风土人情。“我生活在前门,我对这个地方了解得多,印象也深刻。”如今,他越画越有名,他的画不仅被制作成了成套的公交IC卡,甚至还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坐在三里河水系岸边的亭子里,看着流淌的河水,赵锡山感慨地说:“重修三里河这事,挺好。过去这边都是大杂院,养鸽子、养狗、养兔子的,什么都有,环境脏乱差。现在重新有了水,你坐在岸边,那心境都不一样呢!”

[大事记]

●京城第一家私营饭馆悦宾饭馆开业

改革开放后,政策逐渐松动,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1980年10月初,刘桂仙在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建立了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

●金鱼池历经多次改造旧貌换新颜

金鱼池是老舍先生笔下龙须沟的缩影。20世纪60年代,金鱼池被填平。拆除平房,建起了50多栋简易楼,形成了金鱼池东、中、西街。

2001年7月28日,金鱼池危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北京市房改带动危改政策首批试点项目之一,仅一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小区就出现在人们眼前。小区新建居民回迁住宅楼41栋,配有学校、垃圾楼、汽车库、健身园等。回迁居民的住房使用面积达到每户77平方米。

2003年,相关部门在金鱼池社区初步搭建了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同年6月,金鱼池成立了社区科协,这是全国首家建立在基层社区的科协组织。学电脑学上网、迎奥运学英语,金鱼池居民的整体素质提升,金鱼池不断建设科普型社区。同时,社区工作也蓬勃发展,如建立了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等。

2004年,将每年4月18日定为金鱼池社区节。

●随改革开放成长的红桥市场

1979年9月,为了将沿街叫卖农副产品的农民管理起来,相关部门划出一块地方,这就是红桥市场的雏形。

1980年初,崇文区工商局将磁器口的马路市场移至天坛公园外的东北坛墙下,沿半弧形坛墙依势设摊,形成了5000平方米的红桥农贸市场。

1986年3月,市场管理所在市场内建成了封闭、半封闭式的商棚,并推行了区域化管理的新模式。

1992年,根据“退路露墙”,展示古都风貌的要求,决定在法华寺敬业西里建造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集贸商厦——红桥市场。

1995年1月28日,红桥市场正式对外营业。

1999年起,市场开始对部分摊位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招商,开启了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先河。

2005年9月,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珍珠文化节”;2006年,对三层北厅原经营旧工艺品的区域进行调整改造,主营珍珠。经过几年的内部改造和调整,创出了“京城珍珠第一家”的品牌和规模。

2014年,红桥市场开启第四次转型升级,变身为原创珠宝设计和国际珠宝交易中心。

(原标题:小桥流水景再现 胡同滋味胜当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楠

资料图片由东城区委  北晚新视觉提供

编辑:TF015

分享到

偷窃价值17万的“僵尸”摩托车被当场发现 俩小偷反而搭笔钱

北京东城发布25个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求项目 涉及资金近500万元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终于回家了!68件流失英国文物追索回国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

改造慢行系统、增添口袋公园......北京CBD交通综合治理年底完成

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国家卫健委:“脱卡就医”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