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西城篇:繁华处灰瓦青砖慢生活

2018-10-09 10:30 北京晚报 TF2018

穿行于大栅栏商业步行街,从瑞蚨祥,内联升老字号门前经过,青砖灰瓦的清代风格建筑样式让人感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一声老北京的吆喝告诉游人,这里曾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脱胎于老劝业场的北京坊更是大栅栏片区的点睛之笔,在24小时书店“page one”的窗边向外眺望,前门、天安门尽收眼底……

摄:阎彤

宋庆龄故居、什刹海冰场、荷花市场……傍晚时分,来到什刹海,站在银锭桥上看日落,置身在历史文化名城,喧嚣的生活也能慢下来,静下来。曾经的白塔寺下有了白塔寺会客厅,从老舍笔下“最美大街”鼓西大街走来,推开门,到会客厅歇脚,尝尝老街坊们做的盆儿糕和酸梅汤,感受古建背后的文脉和内涵。

西城区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均为北京之最,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载区。在北京市33片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城共有18片,约10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20%。为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西城区围绕老城规划建设短板,以街区整理为抓手,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创新。提出并建立了“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名城保护体系,不断拓展古都风貌、历史街区、街巷胡同、不可移动文物协调并进的全面保护格局,试点地百、白塔寺、鲁南、杨梅竹等片区整体保护,实现由侧重对“物”的保护向“文”和“物”保护并重转变。

【故事】百年老街大栅栏 变身综合生活新街区

说起大栅栏,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都不陌生。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都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曾经繁华 最爱逛“躺着的百货大楼”

记者走进大栅栏商业街,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老字号林立,一街两巷的人流攒动,从大栅栏牌楼经过一直走到鲜鱼口,这里的清晨、正午和傍晚都是那样熙熙攘攘。

程来祥,如今内联升的董事长,说起大栅栏商业街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变迁和发展,他如数家珍:“我1972开始在内联升上班,到现在还在大栅栏,在这条街面上过了40多年。”在程来祥眼里,改革开放前后,大栅栏的繁华程度甚至要超过现在。那时北京的商业远不如现在发达,百姓想买东西,只能上西单、大栅栏和王府井等几处商业聚集区:“大栅栏的商铺一家挨一家,衣食住行全都囊括了,因为那会还都是平房呢,所以大栅栏也被称作躺着的百货大楼。”

进入低谷 “老字号的特色被冲淡了”

一个挨一个的百年老字号,一块块金光熠熠的招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北京四九城的商店越来越多,国际潮流也蜂拥而至,老字号的很多特色,被冲淡了,人们买鞋,并不一定要选择内联升了。”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除了外地游客,北京本地人已经不常去大栅栏了。这片位于天安门西南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地标式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窘境。

回想起低谷时期,程来祥感叹,那段时间,街面上的老字号在款式、投放和扩大在生产上都遇到了瓶颈,加上不少老字号的店面出现了建筑陈旧破败的现象,大栅栏的光辉,仿佛一下就暗淡了:“东西不出新,更不出彩,不进步,就是把自己的特色给丢了,有些老字号在那会儿就离开大栅栏了。”

迎来改造 老字号脱胎换骨获新生

老字号本身,就是老城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如何保护才是正确的?程来祥的答案是,只有前进才能发展,发展好了就是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大栅栏地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改造,老字号们上楼的上楼,翻修的翻修,为了留住老字号的老模样,程来祥请来了曾经维修故宫的老师傅们:“我们要的就是保持老字号外部的原汁原味,比如内联升的建筑风格,一直保持清代样式,一块砖,一块匾,都是曾经的样子。”

脱胎于老“劝业场”的北京坊,则给这条充满传统气息的商业街增加了新鲜的元素和亮点。北京坊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端,西起煤市街、东至珠宝市街、北起西河沿街、南至廊房二条,整体呈现为“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空间格局。作为首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集群设计项目,北京坊自从2017年年初亮相以来,将“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品牌理念推向市民中间。这里的“page one”实体书店,星巴克以及无印良品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老城区,逛逛北京坊”成了时下90后乃至95后们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街区质变 胡同大杂院环境改变了

保护大栅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是狭义上的保护商业街或某一老字号,在这块1.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不仅聚集着各种老字号,还有着110多条胡同纵横交错。改造前,在大栅栏密集交错的胡同群中,很多建筑年久失修,曾经优雅的四合院只有“四盒”没有“院”,公共设施缺乏,几乎不见绿地。

今年69岁的那保平就住在西河沿192号院里,经历了小院从27户居民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屋里小瓷砖地,拿纸糊窗户的年代。

如今,改造后的胡同和大杂院发生了质的变化,走在胡同里,那保平说,虽然房还是老房,可是伴随着管线入地、马路加宽,百姓觉得天也亮了、地也宽了,就感觉特别高兴:“保安现在在街巷24小时巡逻,大伙儿安全感也有了。”

在拆除违建、疏解腾退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街区的整体规划管控也引入了专家智库进行专项指导。比如,过去胡同内的步行空间因为私家车辆的乱停乱放被侵占严重,目前,胡同内实施了限行禁停政策,并利用北京坊商业区地下停车场,通过优惠价格解决了居民78辆车的停车问题。

腾退后的空间如何更好利用?西河沿胡同的选择是改造、建成民俗图书馆、澜创园、民艺坊、文博馆、民俗图书馆等文艺空间,沿袭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居民精神生活。那保平说,现在,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胡同里转转,再到街面上看看,看看商业街的繁华,再品品家门口舒心的环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崔勇  摄:贾勇

【人物】崔勇:大栅栏里长大 传承京味儿文化

“只要是跟北京沾边儿的,我就喜欢,看见跟大栅栏沾边的,我就走不动道儿。”说这话的年轻人名叫崔勇,是个80后,到他这一辈,崔家已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六代。小时候,崔勇就住在廊房二条附近的甘井胡同里。

“小时候喜欢在胡同里面跟着小伙伴们一块跑啊蹦啊的,看见别人家门上的对联写‘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又看见大栅栏商业街那么多买卖字号,我就想,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这些字号里的一员。”在大栅栏开买卖的念想,就这样扎进了崔勇的心里。

在大栅栏生活的岁月,涵盖了崔勇的童年和青少年,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深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崔勇也和一群80后小伙伴们过着看电影去大观楼,买衣服去新新服装店,买书去新华书店的日子。崔勇说,大栅栏这片既古老又现代的地方,承载了老北京很多标志性的建筑和事件:“比如粮食店街第十旅馆,在我小的时候,那每天都是人来人往,排队等房的人都能排出胡同。”

粮食店街第十旅馆,位于粮食店街73—77号,座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面阔七间,平面呈‘日’字形。其中有两个内天井,房间沿天井四周布置,中间有通道连通前后庭院。东西正、倒座楼四座,中间两座勾连搭,如今为文保单位:“在这片繁华的商业地段中,这座建筑做工精细,但朴实规整,无任何炫耀浮夸的商业气味。现在每次回大栅栏,我还会去那看看呢。”崔勇表示。

儿时的胡同,胡同里的老宾馆,让崔勇把自己的书店开在了大栅栏,回忆起2009年刚开店的时候,崔勇说,他认为,没有什么地方比大栅栏更能代表京味儿文化了,为此,他拿前门楼子——正阳门来为书店命名,以此来表达自己传承京味儿文化的心愿。

扎根大栅栏,崔勇一开始可没少受罪,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实体书店实在太难了。可就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崔勇辞去了外企工作,自己一个人,又当掌柜又当伙计:“我是大栅栏长大的孩子,一定要为大栅栏做点事。”

一次,崔勇在大栅栏溜达的时候,无意间在一所即将拆毁的老房上,发现了尘封近百年的砖匾,当时崔勇就觉得这个石块应该有故事。后来,崔勇从废墟堆里把这历经百年的砖匾从废墟里“请回”了书局。仔细清理后,“石块上的字迹一点点显露出来,第一个是‘中’,第二个是‘华’,我就猜这第三个应该是什么字,结果全没猜中,第三个是‘兴’,这是一家老店铺的名字,叫做‘中华兴’。”

这块牌匾让崔勇扎根大栅栏、宣传老北京文化的信念更足了:“牌匾应为清末民初所制,当时京师爱国商人志在实业救国,这几个字反映的是当时在大栅栏,劝业场的北京人积极振奋的心态。大栅栏劝业场虽然没有了,可是这种劝人兴业的作风,要传承下来。”崔勇表示。

2014年4月,崔勇的正阳书局在西四路口的万松老人塔下开了新店,从一间小门脸到一个四合院,环境改善了不少,可崔勇说,自己的心还在大栅栏,看着如今大栅栏的发展和变化,崔勇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还能重回大栅栏,为老街的新发展,新繁荣添一把火。

大栅栏地区观音寺街老照片

【大事记】

大栅栏百年老街换新颜

2007年,大栅栏商业街环境整治工程启动,主要包括商业街建筑立面环境修缮、市政道路改造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通过一系列整治项目这条百年商业街展现出环境优美、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的新面貌。现在,大栅栏商业街已经成为传统商业文化的展示窗口中,被命名为全国首个老字号集聚区。

2011年,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启动。项目涉及总占地面积8.8公顷,17条街巷、421个院落。项目将民生改善与人口疏解相结合、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将保护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协议腾退、市政设施改造,有效改善民生。利用腾退空间引入产业发展,一批特色店、工作坊、展览馆入驻街区,将该区域建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独具特色的古都风貌文化魅力展示区。

2017年1月16日,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角的北京坊建筑集群正式落成。区域内拥有劝业场、谦祥益、盐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建筑。沿街8栋各具特色的单体建筑与街区内众多历史建筑组成标志性的建筑集群,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引进国际时尚品牌和中国当代精品品牌,打造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实现高品质城市生活体验。

昔日的老城区如今变身金融街

西二环崛起金融中枢

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规划占地面积1.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

2008年,金融街核心区建设基本完成。北起阜成门立交桥畔的中国银行大厦,南到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全长1700余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崛起了一条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枢。

2008年4月,金融街被北京市确立为金融主中心区。经过二十余年来的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金融街已经发展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目前,北京金融街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700多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741家,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100多家。

2016年底,金融街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1.4万亿元,占比接近全国一半,金融从业人员21万人,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占全国的38%,外汇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占全国的50%,金融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

西长安街街道建立首个基层大数据中心

街道建成大数据中心

2016年底,西长安街街道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让“沉睡的数字”在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综治维稳等方面发挥精准的治理效益。

2018年,西长安街大数据中心被列入国务院“放管服”领导小组全国调研典型案例,“数字红墙”模式将在全市推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骜

编辑:TF2018

分享到

耿爽: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不是做给外国人看的

为何说要越有疑则越读书?2018这5本历史书让人“明智”

《伟大的变革》观展人数超200万 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破2亿次

专题片《40年,我和我的东城》共分十集播出 揭秘东城改革开放故事

恢复重建、合署办公,40年来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是如何发展的?

微纪录片献礼改革开放40年,以小细节抒发大情怀对准网络用户

北京交通管理40年变化:曾经疏导靠摩托队 今指挥中心世界顶级

2019年研究生初试首门考试结束 改革开放40年成重点内容

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曾是京城四大“菜篮子”之一

北京艺术院校展40年教学成果 呈现各院校精品课程

40年来多少不可能成了可能 这几张图让人感慨万千……

东城区社区志愿者“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奇迹”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终于回家了!68件流失英国文物追索回国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

改造慢行系统、增添口袋公园......北京CBD交通综合治理年底完成

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国家卫健委:“脱卡就医”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