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老北京解读平房生活:煤改电之后,才叫真的浪漫

2018-09-21 15:37 北京日报 TF014

在京城二环之内的胡同里,已经居住几十年了,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身边的变化,件件刻骨铭心,暖人心窝。

资料图 张硕 摄

记忆中,好像是从2005年开始,或许更早一些,我走在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大小胡同内,经常目睹解危排险工程在进行。眼看着胡同内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新房,我为他们祝福高兴的同时,似乎看到了曙光,内心升腾出一股强烈的期盼,盼望自己也能够早日住进新房子。

回到家,环视四周,屋檐下经常掉土,露了天,墙皮潮湿脱落,屋顶加固的木头,用铁丝捆绑着,支棱拔翘,很扎眼。一次,房管所维修人员用三角铁加固一根大梁时,我说:这样的危旧房,还不拆了盖新的?回答:这可不算危房,比这危旧的有的是,排队等吧。我问:要等多长时间?他脱口而出:怎么也得20年。也许他是随便一说,却将我热腾腾的期盼,浇了个透心凉。

2008年2月18日,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房管所要为我们翻新房子的通知。喜从天降!我激动的心,突突突一个劲儿狂跳。

我们以惊人的速度,把居家过日子用的所有东西,迅速搬出,之后,我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拆除破屋盖新房的全过程。

那由碎砖头垒起的、居住了无数年的破房子拆除了,运来了崭新的青砖灰瓦,运来了粗壮笔直的房梁和檩条。建筑工人们铲土、和水泥、垒墙、刨木头、上梁、刷漆……一排崭新的青砖灰瓦房落成了,怎么看都漂亮。我天天仔细地端详,这就是北京的符号,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赏心悦目。

新房落成后,我和爱人打扫房间、擦拭玻璃、摆放家具、整理书籍……把新房子布置得干净整洁、温馨漂亮。

我在院里养了几盆花草,还种了一棵夜来香。夜来香好像有灵性,预先掐算好了新一拨花期,在奥运盛会开幕之夜,那密匝匝的小花朵一起绽放,向空中喷洒着它独特的清香。

几十年了,我们一直烧蜂窝煤取暖过冬。由于怕冷,每年十月中旬就生起火炉子,一直到次年四月底才灭火。一年当中,竟有半年时间鼓捣火炉子。

那时候,每年八月份,天气还热,我们就开始订购蜂窝煤了。院内的房檐下,码放着一摞摞一排排蜂窝煤,高度超过了窗台,黑乎乎一片。下雨了,急忙找来塑料布遮盖,免得被雨水淋湿坍塌。天冷了,生起火炉,日复一日,用心伺候,不敢怠慢,稍有疏忽,它就熄火罢工,甩给你一副冷冰冰的脸色看。

每天睡觉前把炉子封上,室内温度会越来越低。假如一觉醒来,感觉屋子里冷冰冰的,那一准儿是火炉子被封灭了。倘若清晨起床,感觉挺暖和,先别欢喜,赶紧去看火炉子,十有八九是蜂窝煤烧过了头。早晨上班,时间紧张,是没有工夫重新生炉子的。

2008年6月住进新房,天天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进入十月,越冬取暖的问题摆在面前。面临煤改电,是否还需要在新房内重新安装土暖气?使用一冬就得拆除,值不值得?丈夫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做出决定:即便是一冬,也决不凑合。于是,请朋友帮忙,凿墙、穿管、安装,四个大老爷们儿足足忙碌折腾了一整天。这次的土暖气安装得既合理又科学,比以往任何冬天都暖和。全家人心满意足地过起了更加温馨的小日子。不料,惊心动魄的事件发生了,我和丈夫双双煤气中毒。

事后查找原因,以前的破房子四处漏风,如今的新房子密封严实,防煤气措施没有跟上去。

立刻在厨房安装了风斗,购买了煤气报警器。报警器异常灵敏,刚睡下不久,它就大声呼叫起来。在寂静的夜晚,声音显得急迫而恐惧。慌忙穿衣下床,门窗大开,通风换气。我躲在门后冻得瑟瑟发抖,睡意全无。有时候一夜报警三次,休想睡个安稳觉。生炉子没有了安全感,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很不舒坦,盼望煤改电的心情越发急切。

200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更早一些。大雪过早光临,使人们提前感受到了寒冬的滋味。还有几天才到冬至,室外温度已经达到零下9摄氏度至零下3摄氏度了,骑车上班,倍感冻手冻脚,冻鼻子冻脸。

然而,室内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年,是我家享受电取暖的第一个冬天,造型美观的电暖气,使室内变得干净整洁。下班回来,踏进家门,扑面而来的,是暖融融的感觉。伸手摸摸电暖气,它散发了一天的热量,依然热乎乎的。晚上10点,电暖气准时开始充电,室内变得越来越暖和,一整夜都沉睡在甜蜜梦乡中。从2017年开始,电暖气改为晚上8点充电,提前了俩小时,室内越发暖和了。

清晨起床,昨晚搭在电暖气支架上的手套、口罩等物全部烤干了。吃罢早餐,全副武装上班去,心情格外明媚。

双休日待在家里,可以尽情享受新房、电暖气带给人的舒适、愉悦。阳光温暖而柔和,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涌进房间,把地面照得亮堂堂的。洒在床上,沙发上,也是亮堂堂的。沐浴在阳光里,人的心情也被照得亮堂堂的。这个时候,坐在沙发上,捧本书阅读,好大的享受。

感恩改革开放,感恩北京政府的惠民政策,使胡同里的平民生活有了可喜的变化。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秦景棉

分享到

北京街头小吃撤摊儿进店:卫生改善价格略涨,不再“靠天吃饭”

无论“土著”还是“北漂”,在这套丛书中可以找到老北京风貌

逝水流年,往事如烟,忆老北京东四一带故人故事

老北京水井为何苦井多甜井少?宫廷每天派车出西直门,到京西玉泉山取水

记忆,是能够让老北京复活并显影的“试纸”

老北京无空调无电扇的年代怎么过三伏?暑汤摇扇夏衣别有特色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从数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

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天贶节:老北京的“洗晒节”

老北京这道名小吃颜值味道都不讨喜,大家为何却越来越上瘾

老北京人钟爱的老豆腐好不好吃全在作料,对比豆腐脑至少有4点不同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