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当书法成为一种消费难免变味 怎能一味追求视觉效果“麻辣烫“?

2018-09-13 10:51 北京晚报 TF2018

当看到若干青年搞的某种专题书法展时,掠过纷繁的开幕式,绕过拥塞的人群,初观其书法形式的别出心裁,眼前一亮,颇能吸引眼珠。然而谛视久了,会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展览的大多作品,虽然极力展示个人风格,总难掩书风的趋同。更让人难以入目的是缺少传统的雅正和清气。

作者:李敬东


《唐人月仪帖》释文:
八月仲秋。适忆奉辞,经今数载。何期分袂,遂绝知闻。企望白云,心归故理。俯思素友,情想披寻。况高树吟蝉,雕堂去燕。羁游盛思,独叙伤怀。寄此深心,希存来问。

每逢假期,总是要抽空去美术馆观看书法展览。有时会遇见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展览,陈列在各自的展厅。当看到若干青年搞的某种专题书法展时,掠过纷繁的开幕式,绕过拥塞的人群,初观其书法形式的别出心裁,眼前一亮,颇能吸引眼珠。然而谛视久了,会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展览的大多作品,虽然极力展示个人风格,总难掩书风的趋同。更让人难以入目的是缺少传统的雅正和清气。矫饰刻意的拼贴,书写的自我彰显,变成炫技作秀和表演,这样的作品看多了,很容易倒胃。不自觉疾步撤离,走出展厅,又迈向另一个展览。

这时忽然撞见了明清书法展,展出古代书法真迹,仔细端详,犹骤遇故人,与之促膝长谈,这不啻是一次美丽的遇见。哪怕是徐渭的狂草,王宠和黄道周的小楷,一动一静,一收一放,都能透射其人格的伟岸、气度的雄伟,血性男儿的正大气象,充盈弥漫开来。闲居时偶尔看电视,发现关于书法的节目日渐多了起来,有的已经小有成就的书法家,现场表演,仅看其打扮的范儿,和其书法的搔首弄姿,明眼人立即会被其人其书的娘娘腔深感怪异,书写时执笔用兰花指,手舞足蹈,书法的线条任笔为体,不循古法,似得了软骨病。这不由想起了清代诗人龚自珍《病梅馆记》,种梅的人,为了迎合当时文人喜欢病梅的嗜好,有意使其野生的梅变得扭曲盘旋,以招人眼目。龚氏痛心这种以病态为美,他便去购得三百盆病梅,解其束缚,还其本真。

艺术贵在道法自然,以朴素敦厚为大美,以书卷涵泳为内美。如果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麻辣烫“,就像病梅一样,病入膏肓,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对于艺术而言,媒体传播更应审慎,不能为追求潮流和时尚,将书法打扮成娘炮,阉割经典艺术,使其泛娱乐化。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艺术,要持守艺术规律,树立正大气象。不应依靠所谓的颜值上镜,媚人眼球,哗众取宠。书法讲求清气,朗朗清正之气,磊磊落落之风,才是书法的正途。传统书法极重其人的风骨。所以,苏东坡说:古人论书,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过去,书法没有太多的功名心驱使,没有太多金钱的诱惑,只因作为一种天然爱好,书法和吟诗是修身的工具,可以群、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但书法万万不能变成娱乐的秀场,浊气污染了书法的一斛清泉,以后就难以挽回了。

诚然,当书法艺术成为一种消费,它就难免要变味。书法的奢华之风,书法的脂粉气充斥和漫延。那么,书法的前景不能不让人担忧。另外,网络时代下的书法,私媒体的自由,吹捧和肆意的炒作,会让书法从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变成看起来怪怪的炮娘。书法回归经典,正本清源,势在必行。因为书法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需要后人拿过来接力棒,沿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向前,披荆斩棘,勇猛精进。

(原标题:涂脂敷粉,其俗在骨)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