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娱乐

从剧作家到电视人,出品《花千骨》的他说跟上时代得“撞破南墙”

2018-08-30 09:20 北京晚报 TF2018

今年适逢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大众文化形态。作为国产电视剧行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慈文传媒创始人马中骏也完成了从先锋剧作家到电视人的身份转变,投身中国电视剧出品制作。

作者:王雯淼


在他看来,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从纸媒时代,到后来电视媒体和现在互联网互动时代,它们给予受众的快感、美感因素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技术手段带来的变化。而无论中国电视剧今后朝哪个方向发展,行业内话语权如何更替,文艺作品也一定要在不变当中求变,“喜新厌旧”对内容产品来说并不是坏事,影视创作的从业者更该具有“撞破南墙”的创新勇气。

马中骏掌舵的慈文传媒出品了众多热播剧,包括近几年人气颇高的大IP剧《花千骨》《楚乔传》等

从纯文艺到商品化

记者:电视剧诞生至今整个行业历经了诸多变革,当年的电视剧产业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初具雏形的?

马中骏:我从业算起来都快40年了,最早80年代电视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表达思想,娱乐功能是在后面的。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表达欲望远远大于其它,那时候观众特别爱看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社会问题,大家愿意表达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看法。所以80年代的文艺创作是一个特别的时期,通过思想解放把过去那种禁锢的东西推倒,那是一个文化的启蒙时期,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想法不断涌现,同时还没有受到商业化的污染。那时不管小说也好、诗歌也好、绘画也好、电影也好、戏剧也好,所有的文艺作品中带着大量的求知欲,思辨色彩,这是我们年轻时经过的时代。

记者:其实那个时期电视在文艺领域的地位还没有那么高?

马中骏:整个80年代最繁荣的门类,就是戏剧和电影,因为80年代有电视机的还不多,不是很普及。到了90年代初的时候,电视的繁荣的时代到了,因为大量的家庭电视机出现是在90年代。90年代就涌现了《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皇城根》等一批优秀的电视剧,而且这些电视剧基本都是由一批北京作家创作,讲述的故事多是发生在北京、关于北京人的故事,那时电视剧制作是以编剧为主的,那是编剧说了算的时代,是文本的时代。哪个剧拍得好,那是文本首先好,这些文本给大家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记者:电视剧从80年代纯文艺的创作环境,怎样进入到商品化的发展过程?

马中骏:在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电视剧制作进入到一个产业化的初期,电视剧的易货贸易开始出现。那时业内的民营公司还没有,都是国企,各电视台自己拍剧。北京台拍一个剧,会和其他电视台换,我拍的给你播,你拍的给我播,没有钱的往来,也没有什么广告。后来,从易货贸易变成易货与广告的一种交易,出现了贴片广告,就是电视剧制作方拍了电视剧以后,电视台同意制作方有几分钟的广告,电视剧可以带着广播出,台里不出购买电视剧的钱,制作方是从广告商手里收钱,所以制作方得自己找广告。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分离广告,就是制作方把广告时间卖给广告公司,从市场经济来说这又进步了一下。这种形式繁荣一段时间后,电视台自己也有广告了,而且广告越来越多,分离广告就被各电视台全部收回了。电视剧制作方也不用再找广告了,电视台直接购买电视剧,每个台会根据广告收入开一个价给你。

所以电视剧的商品化是从易货贸易开始的,逐渐变成货币和产品用买卖的方式来进行,用货币的方式进行收购。那时电视台90%的收入和利润靠播电视剧赚的,那时综艺不好,最火的就是电视剧,而且它具备娱乐色彩,电视台的其它节目还是单纯的宣传教育功能,所以电视剧就比较火,而且越火广告就越好,电视台就愿意出更多的钱。

《花千骨》剧照

卫视时代与粉丝经济

记者:为什么那时候产业化程度不高,却涌现出一批在国产电视剧发展史上至今都堪称经典、令人难忘的作品?

马中骏:因为那时在电视行业是制片人、编剧说了算,而不是演员。当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卫视不发达,电视台都是地面的,全国有几十个地面频道,每个台都是自己去买剧。这些播出方有几十家之多,就不能形成垄断的局面。不能形成垄断,这些播出平台也好,演员也好,就不能形成气侯,他们说了不算。那是编剧、制作公司的黄金时代,因为我们说了算,我们定演员,我们定导演,所以能够出现那么好的作品,都是专业人士定的,专业人士懂,编剧知道写什么好,专业公司知道应该拍什么,而不是垄断的平台定的。

记者:那时电视剧的价格能卖到多少?

马中骏:最早的时候比如北京台、上海台买剧是两三万元一集,后来涨到五万、七万,都是慢慢涨上来的。那时很多地方台更便宜,有的只用几千块就能买一集电视剧,更穷的地方几百块就可以,但是你制作费用也便宜,这个是对等的。

记者:后来电视剧价格越来越贵,为什么优秀作品反而不集中涌现了?

马中骏:后来进入到卫视时代就不一样了,产业集中度高了。出现了一剧四星播出方式,就是一部电视剧首轮播出由四个卫视平台来消化,再后来变成一剧两星的时代,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这时候相对的垄断性就更高一些,带来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明星给我带来广告,我就用谁,怎么样能够给我带来收视率,那我就要怎么样,所以平台方对于演员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制作方、编剧话语权越来越少,就是演员合不合适不如收视率重要,不如流量重要,因为流量和收视率背后是广告收入。所以,平台方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有流量的演员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我觉得随着互联网起来以后,明显感觉到演员的身价提高的非常之快,因为他能带来流量,能带来粉丝互动,能带来一个时代所赋予的一些新的功能。 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大家都有传播的途径,过去的观众是热爱演员的作品,而粉丝热爱的是偶像明星,而且有运营粉丝的粉头,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产业链。粉丝经济的诞生是标志性的事情,粉丝经济的成长使得明星的地位越来越重。

撞破南墙的“变与不变”

记者:你经历了这么多时代潮起潮落,在选剧、创作上有什么是一直坚持的?

马中骏:那些不变的因素是我们始终在坚持的追求与准则,我把它概括成四条,首先保持的是作品当中“真善美”的情怀。因为涉及到普遍人性的问题最能够打动观众,这样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成立。第二点,是人物的形象要丰满独特,追求人物特有的个性、特有的情怀和他丰富可期待的命运。这样的要求是我们在人物塑造上的坚持。再有,就是“接地气”的情节和故事。在我们的作品中,背景环境是人物和剧情的必要条件。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观察人物的生活和梦想,即使是浪漫主义的梦想,这种态度依然不变。第四点是创新要素,对于作品中的情感、人物、故事,每当找到不同的认知和发现,就要给予作品不同的要求。所以更高的境界,就是在不变因素里面去追求它的可变性。

记者: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大家的审美趣味是一直在变的,一次次的时代流变,你是如何跟上的?

马中骏:我谈不上跟上,其实就跟是小孩一样有好奇心,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你对这个世界还充满好奇你就能跟得上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但随着人的思维固化,大家总想走捷径,不愿突破。我们经常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实际上这是人类进步的根源,因为一定要去撞这个南墙,你才能撞破那墙,对吧。

人性当中就是有这么一股能量:不撞南墙心不死,正是这种动力这种欲望,推动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鼓励人失败,鼓励创新的失败,我跟大家讲,当路越来越顺的时候,一定有危险。我过去在写作时,会提醒自己,如果这一段写得特别顺利,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走到这里走不出去了,那是值得高兴的,因为当你撞破南墙,就会是一个新的天地。创意产业就是这样,不能绕道,要以“撞破南墙”的勇气,来跟上时代的变化。

(原标题:用撞破南墙的勇气跟上时代)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花千骨》揭好小说与商业思路矛盾 赵丽颖霍建华苦撑全剧

《花千骨》什么时候上映? 未播先热6月份隆重开播

李易峰新剧豆瓣评分8.4?我恨不得冲上去调成八倍速!

以牙还牙加倍奉还!时隔七年,那个可怕的男人又回来了!

腾讯新丽阅文联合发布影视新项目,《庆余年》第二季正式启动

贾樟柯团队宣布未来退出平遥电影展

史上首次!中国电影票房超北美成全球第一

“破百亿演员”炒作可休矣,整个电影团队的才华和努力才是成功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