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谁说名门子弟多纨绔?这本书讲述培养出胡适等人的江南八望族

2018-08-24 11:00 北京晚报 TF2018

1935年12月,费孝通王同惠婚后不久,便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田野考察。不幸的是,王同惠为救受伤的丈夫坠崖身亡;1948年初,时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的张嘉璈面对一些人对其身家的质疑,主动致函当局:“请派人彻查我之财产,如私产超过中国银行退职金数目(十六万元)以外,甘愿贡献国家”,事实上,当时他已负债六万余元;1970年黄万里被下放至三门峡打扫厕所后,面对各种“无端磨难和凌辱都泰然处之”,“每天打扫完厕所后,就在楼道里练太极拳”……

作者:禾刀


这三个例子只是《百年风雅》一书所涉名人众多经历的几瞥,但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有一股不易觉察之力,这种力可以是坚强,可以是隐忍,还可以是坦荡;他们可以为学业背井离乡甚至只身海外,可以为国家历尽千辛哪怕饱受磨难,追求自我独立,充满理想,一往无前……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无问西东》里那句经典的话外音:他们的爱与风华,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长于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的刘宜庆,又一次将笔头倾注于他最熟悉的这个群体。本书中,他撷取陈寅恪、黄炎培、张君劢、费孝通、钱玄同、邓稼先、朱希祖、胡适八个江南名门望族的三代历史进行了细致梳理。透过这些沉甸甸的文字,从中既可洞察历史的风云际会和国家命运的浮沉,同时也给人带来了这样的思考,即在风云变幻无常的年代,风雅家风何以传承?

自晚清起,随着国门开启,国人渐渐走出国门,国家概念在国民中慢慢生根发芽。国家意识的播种与渐次破土,自然会导致多方面的蝶变,不仅加速晚清的灭亡,同时还催生了具有完整国家意识的民国,对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名门望族亦造成巨大冲击,文人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读书致仕的成功路径迅速崩解,取而代之的是读书报国和追求自我。正因如此,尽管陈寅恪、黄炎培、费孝通等人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

见惯了影视剧中太多纨绔子弟的大肆渲染,所以在人们惯性思维中,家境优越往往被看成文人风雅传承的障碍。但这未必是唯一规律,本书梳理的江南名门望族,显然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

这八大望族,大多在那个时代家庭条件尚不失优越。虽然后来人生志向各异,但代代无一例外对于读书立志有着高度的认同,因此才会早早走出家乡甚至是国门。徐志摩的原配、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将自己的人生分为“德国前”和“德国后”两截。前段她按照传统谨守家规嫁为人妇,却在丈夫徐志摩眼里成了一个“没有见识、没有自我的传统女性”,后段她意识到必须“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于是勇敢地冲破封建禁锢,重拾书本,自强自立,最终不仅找到了理想归宿,事业上也是成就卓著。

这些名门子弟之所以没有“纨绔”化,乃因大都有一个“好爹”或者长辈。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宁愿绝食而死也不愿为日军效力,祖父陈宝箴更是晚清维新派名臣;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在汉语拼音改革方面有着重要贡献,其祖父钱恂还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思想开明的学者、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首任提调;黄炎培早年父母双亡虽随外祖父发蒙,但外祖父孟庆曾知识渊博,且“不为清廷做官”,学识风骨可见一斑……类似例子在这些名门望族中比比皆是。不难看出,上辈们的严肃自律与率先垂范,才是成就下一代的根本原因。简言之,家风才是江南文化世家名人辈出的内生基因。

古今中外,富贵世袭从来难以长久,而好的家风则可以传承。我们常说,挫折是人生的“磨刀石”,但这块“磨刀石”常被误认为专替穷人子弟量身打造。理论上讲,家境优越者确不利于子女自强独立心志的历练,但如果有好的家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倒可以转化为一块块励人前行、砥砺奋进的垫脚石。

刘宜庆笔下的这些名门望族子弟,大都在求学路上少不了家庭的接济,但他们由于早早离开了父母,受上辈耳濡目染,对读书始终充满热情,其自立自强能力成长更快,心智也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得到快速完善。正是因为数代人严格自律,潜心学究,所以家风传统得以绵延不息,一代代才会在湿润的书香熏陶中茁壮成长。

不过,这些家风虽然孕育了大量名人,但也并非万能。在日本铁蹄踏入中国之时,在日本文学翻译方面颇有造诣、钱玄同的弟弟钱稻孙却主动投向日本的怀抱,为家族更为国家民族留下了耻辱的一笔,这与钱家数代人竭力报国的努力截然相反。

颇值一提的是,钱稻孙并非个案,类似的还有同属江浙名人的周作人。沐浴同样的家风,为何却出现不同的判断和选择?既然是研究家风传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周作人和钱稻孙这样与家族努力大相径庭的现象,对此,本书只是作了事实呈现,对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未见深入发掘,这或是合上本书后的未竟之问。

(原标题:文化世家的内生基因)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胡适的母亲究竟是何许人?他曾称“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胡适茅盾的启蒙读本,“百年语文第一书”首次系统修订出版

这些文化学者有啥“剁手”故事?鲁迅发工资后先买点心犒劳自己

百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到中国 胡适、陶行知都曾受到他的启发

把康奈尔大学译为“绮色佳” 胡适或是欧美地名佳译的“带头人”

芥川龙之介与在华日本“戏通”:访华期间观看六十多出京剧

京城史家胡同与清华大学颇有渊源?胡适曾在此考试且国文满分

北京米粮库胡同因内官监得名 胡适在此招待了徐悲鸿徐志摩

趣史:陈垣给鲁迅当上司,竟和胡适搞了场“友谊赛”

胡适藏书 捡漏《水浒传》父子俩均为《水经注》题记

文坛旧事:徐复观为何对胡适出言如此恶毒?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