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用正确姿势去读现代文学:讨论之前要先了解并同情它

2018-08-17 09:20 北京晚报 TF2018

读史有两条路径,各有趣味:其一是专家式的细读,是为求深之趣;其二是浏览式泛读,是为求通之趣。这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堪称兼而有之。

作者:蔡辉


严格来说,现代文学是一个拧巴的概念。

如果以时间划分,则1911年清朝灭亡,历史已进入现代史阶段。可现代文学史却从1919年算起,于是,1911年到—1919年这段成了空白,林琴南等作家的努力被忽略。可没有他们,后来的很多文学现象就没法解释。

如果以创作类型划分,则白话文学确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但很多现代文学作家亦擅古诗、古文,如郁达夫、鲁迅等,将相关创作屏蔽在外,实在可惜。

如果以时代精神划分,固然彰显了“严肃文学”的价值,却又忽视了“通俗文学”的意义。

现代文学史难写,在于它太多元、太独特,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纠结,从哪个角度写,都会陷入“千夫所指”的窘境。

古代文学也罢,现代文学也罢,包括当代文学,根本在“文学”二字,可“文学”是不可定义的,只能从历史脉络中去理解它,而现代文学恰恰与历史呈断裂关系——站在李白、杜甫立场上,现代诗不知所云;站在现代诗立场上,李白们又是不可返回的过去。

不可通解,则《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采取的是欣赏的进路。毕竟在讨论现代文学之前,先要有起码的欢喜,要有起码的“了解之同情”。

本书面向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刚开始接触现代文学,难免会奇怪:“这些作品写得写的有什么好呢?”“作家究竟想说什么?”“读这种东西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喜欢现代文学并非易事。一方面,精品不多,模仿痕迹重;另一方面,受文学外因素牵扯过多,不了解背景,只读文本,很难达诂。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重点在于引起兴趣,但也在于规范阅读现代文学的“正确姿势”。比如用一课篇幅先来讨论“现代文学”定义,集萃了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相比之下,对“现代文学”之发端的新诗,也只占一课。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安排:新诗可通过阅读来体会,不必细讲,而定义则是专业研究的基础,非厘清不可。

这种看似随意的详略安排,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如在小说上,未忽略“鲁郭茅,巴老曹”的传统提法,但详略安排与过去已有很大不同,更多从文本角度去分析。在此之外,本书又设专章讨论郁达夫、丁玲、沈从文、张爱玲,比以往任何一本现代文学史读本的分量都重。按传统的“思想—文本”两分法,这四位作家很难讨论,可恰恰是这四人,带着过于鲜明的“不正确”标签,才映衬出现代文学的选择之难。当时代背景渐渐远去,读者会越来越被他们挣扎所感动,那其中饱含了文学的真精神。

一本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与其读一本面面俱到正确的书,不如读一本有趣的书,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有趣。

现代文学已走入历史,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反问一句:我们对它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如果只是一些哲学概念、作家生卒年和段落大意的话,那么,它只是“死美人”,并没融入到感受中,则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仍受困于古典,仍难称是现代人。

现代文学是鲜活的、多样的,那一代作家的苦闷至今依然存在,且将一直延续下去。在今天,读现代文学不只是为了增加修养,更是为了能深入理解现代性,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现代人,以在现代困境中保持内心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就不只是介绍几个作家、几篇作品那么简单。

(原标题:用正确姿势去读现代文学)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