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美国文化源流何处?从美国文化中的英国基因探究其成功之道

2018-08-17 09:05 北京晚报 TF2018

美国是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阿尔比恩的种子》一书梳理了美国文化的源流,即美国文化中的英国基因。

作者:张弘


《阿尔比恩的种子》   作者:[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阿尔比恩(Albion)是最早有记录的不列颠名字。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一个“自愿社会”的基石是如何奠定的:在两百多年中,这个社会维持着民主政治,经济上保持资本主义,法律上奉行自由主义,社会里流行个人主义,而文化上则是多元主义。

何为民俗?该书做出了自己的定义:文化所包含的价值、习惯和意义的规范性结构。它是社会的、智识性的,虽然人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做很多社会性行为,但民俗在象征意义上也并不源自下意识。在现代,民俗主要被认为是文化的产物,是实现人们愿望和目的的工具,通常也被认为是文化精英的精巧发明,尤其是在今天。书中强调,民俗通常很坚韧,但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成了一种传统,它们也不必然是陈旧的。民俗仍然在持续地变化创造,即使是在今天的时代。在任何一个文化中,民俗都包含着如下五种要素:语言方式、建筑方式、家庭形式、权力方式、自由方式。

由民俗为切入口,书中揭示,不列颠的四种民俗很早就传入了北美,本书即考察了在当今美国,这些民俗发挥有效作用的过程。这四种民俗在北美大陆形成的四个文化地域:以马萨诸塞为核心、清教文化占主导的新英格兰;以弗吉尼亚为中心、 保王党为统治精英的切萨皮克地区;以宾夕法尼亚东部(费城)为核心、贵格会主导的特拉华山谷地区,以及分布广泛、涵盖阿巴拉契亚山区和美国南部广大区域的边区。来自英国四个地区的移民,对这四个区域的文化产生了主导作用,它分别对应着英格兰东部(东盎格鲁地区)、 英格兰西南部(包括伦敦等港口城市)、英格兰中北部(包含奔宁 山脉)和英格兰北部边境地区(包含苏格兰和爱尔兰边境地区)。

这四个群体有很多共同的特质:都说英语,几乎都是英国新教徒,大多数人遵循英国法律,并崇尚英式的自由。与此同时,他们也有很多差别,如宗教派别、社会等级、世代顺序,当然还有他们来自的地区。他们横穿大西洋,带来了四种不同的不列颠民俗,并奠定了新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到1775年,这四种文化在英属北美已经扎下根基。他们说着迥异的英语口音,房屋的建筑方式不同,日常生活事务的处理方式也很不同。对于美国政治史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四种关于秩序、权力和自由的不同概念,这些最终成为英属北美自愿社会的基石。

在亨廷顿著作《我们是谁?》中,作者将“文明的冲突”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认为美国已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关头,若不大力捍卫和发扬盎格鲁-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国家就会有分化、衰落的危险。亨廷顿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着力阐述了美国在21世纪初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在世界上应起的作用,认为“好斗分子”是美国现实的敌人,还会面对中国这个“可能的潜在敌人”。此书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受到广泛的争议与批评。

《阿尔比恩的种子》强调,现今美国人口只有不到20%有英国祖先,但从文化意义上讲,大多数美国人都是“阿尔比恩的种子”,无论他们的祖先是谁。今天我们仍然能听到这四种不列颠民俗的强烈回响,或在美国人的主要方言中,或在美国不同区域的日常生活中,或在美国政治的复杂变迁中,或在美国四种自由观念的持续性冲突中。这四种“自由方式”相互激荡,让多元主义四处扩展,表现出比任何单一的文化体都更具自由的特征。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早期美国的四种不列颠民俗传统是当今美国的自愿社会最有力的决定因素,自由方式的多元化是美国最经久不息的传统。

尽管《阿尔比恩的种子》是一部文化史研究著作,但作者所定义的“民俗”涵盖范围中,权力方式和自由方式实际上涉及了政治思想的基础。与《我们是谁?》一样,《阿尔比恩的种子》曾经在美国引发广泛争论。同样,《美国秩序的基础》(拉塞尔·柯克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会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阿尔比恩的种子》也说到,清教徒有序自由传到马萨诸塞以后,很快变成残酷镇压的工具;绅士的支配自由观念传到弗吉尼亚后,为种族奴隶制大开绿灯,并从中获得支持。《悲剧遭遇:美国原住民史》(佩吉·史密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也揭示了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阴暗面,作者佩吉·史密斯在开篇中说,这是“世界历史上算得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场不同文明的遭遇”。很不幸,这两种文明的遭遇,最后演变成了刀兵相见,除了枪炮与利箭的仇恨,还有美国原住民被迫离开世代居住之地的背影。

(原标题:美国文化源流何处?)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