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博洛尼亚插画巡展在京开幕 用图画讲故事让孩子像梵高一样思考

2018-07-31 09:59 北京晚报 TF2018

近日,博洛尼亚插画巡展北京站在今日美术馆三号馆开幕,这已是该展览第三次来到北京。插画这种艺术形式与绘本关系密切,但又可算作独立于绘本的艺术形式。乍看之下似乎是专属于儿童,但因为插画这种艺术形式非常开放,能够涵盖诸如剪纸、拼贴、刺绣以及绘画等诸多创作手段、艺术形式,所以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美感与内容。

作者:袁新雨


摄:李宏义

普通成年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故事,甚至读懂一些插画中涵盖的教育意义;艺术从业者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启发;同时,在审美日益庸俗化的当下,儿童还可以从优秀的插画作品中获得相对较优的审美启蒙。

1.将意大利插画带进中国

毕加索曾说过:“我用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画得像大师一样好;但却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学会像孩子那样画画。”在真正的艺术大师眼中,童心是触到艺术灵魂的终极密码。如果这一论断成立,那么一名职业插画师一定是非常幸福的。站在今日美术馆博洛尼亚插画巡展作品前,看着那些童心未泯的作品,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十二年前,也就是2006年,在中国绘本童书还不算盛行,与绘本一脉相承的插画艺术也属小众。这一年,蒲公英童书馆的颜小骊飞到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参加一年一度的童书展,也就在那时,与博洛尼亚童书展同时举办的博洛尼亚插画展与她邂逅了。

博洛尼亚插画展创办于1964年,1967年插画展开始作为童书展的一部分出现。起初,参加插画展的画家尚不足一百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博洛尼亚插画展已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插画展之一,每年都会有三四千名画家带着自己的作品报名参展,其中包括许多世界级著名插画家,每年组委会会精心挑选出70位左右画家的作品公开展览。

颜小骊与博洛尼亚插画展一见钟情之后便念念不忘,希望将这一世界级展览带回国内,颜小骊回忆,与她一样想法的也不少,“竞争对手”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与意大利展方多次洽谈后,对方的天平向颜小骊倾斜了,回头看,她觉得,双方价值观中上的共识至关重要。2016年博洛尼亚插画展得以亮相北京。

插画展首次北京展出,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博物馆。经常去典籍博物馆参观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展厅以玻璃展柜为主,展出卷轴、拓片作品十分合适,但对于已经装框的博洛尼亚插画作品来说就不那么合适了——透过玻璃展柜以及玻璃框,观众们“看不真切”。玻璃展柜中作品挂得高,儿童观展十分困难。

博洛尼亚插画展在意大利展出时更多面向专业人士,展陈方式采取平铺式。在引进之初颜小骊也将插画展定位为专业展览,但在展览过程中发现,喜欢插画的中国孩子特别多并且很快成了观展主力。

意大利的平铺方式显然不利于儿童观看,所以尽管国图继续邀请颜小骊合作,但实践经验以及来自观众们“根本看不真切”的“投诉”都让颜小骊决定,去寻找更合适的场地。“给孩子看的展一定要挂低。”

这是她选地的标准。去年起,北京巡展搬到了今日美术馆,展出作品按颜小骊的精心测算,挂在墙上,画框下沿离地最低50厘米。这样既方便儿童观赏,也照顾到家长。“大人们可以蹲在孩子身边,陪着孩子一起看展。” 在她看来,父母与孩子一起欣赏艺术作品是一件很酷的事,而一切关于艺术的行为本质上脱离不开对人性的关照。

2016年起,中国巡展走过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2017年,在原有的五座城市基础上增加了泉州和杭州两站。颜小骊介绍,其实每一年的展览都有侧重,今年的插画展要求参展画家用5幅作品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显然是一个有难度的命题,就像要求作家用最短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故事一般,对于很多国内的插画师来说,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挑战:“因为插画师们大部分是从创作为文字的配图开始的,他们对绘本的讲述逻辑是不熟悉的。”展览最终遴选出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画家的几百幅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让人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创意无国界的魅力。

2.插画可以讲述故事

今年的博洛尼亚插画展参展作品都是用5幅图讲述一个相对完整、情节独立的故事,插画师们通过各种材质把这些故事讲得充满趣味又耐人深思,其中甚至有许多能够给成年人带来启迪。

例如一组名为《阿尔奇》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人物阿尔奇的故事:表面上看,阿尔奇的身上色彩斑斓,身体肥胖,四肢和头部都很小,还带着一顶礼帽,显得很是滑稽。但是他在5幅画面中不断丢弃掉身上的色块,其中一些代表着植物,越长越高;其中一些象征着动物,生动活泼;还有一些是诸如灯泡、吊扇一类的生活用品。随着这些东西的丢弃,阿尔奇越来越瘦了,他的形象不再滑稽,而且愈发快乐起来。

根据现场的二维码解说词可以知道,阿尔奇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而这种失去的过程其实也象征着人降低对于外在财物的欲望,暗示着真正能够带来快乐的其实并不是财富,而是内心的满足。

一组名为《管弦乐队》的作品同样很有趣,画家通过线条描绘出了各种乐器的音色:用舒展的蓝色波浪线表现长号婉转悠扬的音色;用红色的多角星表现小号尖锐、嘹亮的音色;还用多彩的圆形泡泡表现出了圆号圆润温暖的声音特质。这种将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为观展的儿童打开另一种观察世界、体味艺术的方式。他们可以由此受到启发,将抽象的音乐、声音想象为具象的形象,或者将具象的形象与抽象的艺术形式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艺术感受的能力。

还有一些作品则采用了特殊的材质,例如一组名为《野狼罗伯特和他的秋天》的作品,这组作品是刺绣而成的,作者用线绳、稍显粗糙的布料讲述了野狼罗伯特的故事。

作为展览策划人之一的绿茶解释说,插画师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可以包容各种材质、创作方式。同时,丰富的材质也可以给观展的儿童带来别样的感受,甚至让他们感到自己参与创作的可能性。

绿茶曾带自己的孩子来看展,由此他发现,孩子有时候其实并不是对大人们关注的插画故事以及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感兴趣。比如他的孩子在看作品《Zahak》时并不关心这一来自西亚的传说,而是对画面中士兵更感兴趣——有多少是步兵,又有多少是骑着马的。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许多其他作品中,儿童观众有时候会对许多画面丰满、色彩鲜明但是在大人看来有些“密集恐惧”甚至“凌乱”的作品十分感兴趣。

作品《公共交通》是一组很好的结合了儿童趣味与成人世界的作品。第一幅图中,人们在车站等车,而后面的几幅图中,等车的人们乘坐着等来的各种动物出行。他们有的骑着恐龙,有的乘着猛犸象,还有的人将湖中水怪当做船只,乘着它涉水。颜小骊也说,她在现场看到的孩子们想象出来的内容其实比画面还要丰富,例如有的孩子想,能作为交通工具的不仅仅是这些史前巨兽,还可以是昆虫。展览中还有一些带有低幼科普性质的作品,例如用憨态可掬、大小不一的猪来为帮助儿童理解“相对”的概念。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绿茶并不会刻意将插画作品背后的寓意讲给孩子,虽然这是一种中国家长惯常使用的教育方式,但这样反倒有可能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对于来看展的人,他们最核心的是找到关于艺术的体验。”绿茶这样说。

3.审美从娃娃抓起

“展览不能让孩子成为梵高,但是可以让孩子像梵高一样思考。”颜小骊这样评价插画展能够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确实,儿童对于颜色、形状其实更为敏感,而他们这种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的熏陶之下是能够获得一个相对更好的艺术审美启蒙。

颜小骊希望,儿童有一个好的审美起点,想法虽好,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三年前当她第一次引进展览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两年来,大众娱乐会以一个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入到儿童领域。

眼下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越发向简单简易甚至庸俗的方向发展。简单直接的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形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给观看者带来愉悦,但这种肤浅而流于表面的娱乐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儿童的审美能力还未萌发就已经濒临被扼杀。现在越老越多的儿童出现在短视频中,他们沉迷于简单的模仿,一味地搞笑、搞怪,甚至将“网红”当成榜样。

面对大众审美、社会审美日益庸俗化的问题,从事童书出版的颜小骊非常焦虑。她感慨,“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民族会变成行尸走肉”。她不希望中国人的审美水平越来越低,她希望能够通过影响孩子的审美来优化中国人的审美能力。

颜小骊希望展览能让艺术成为下一代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就像在欧美,一家人逛博物馆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一样。

颜小骊有一次参观大英博物馆,注意到一位穿着十分得体,拿着手杖,戴着礼帽的英伦绅士。在展品前驻足片刻,这位先生叫来附近的工作人员询问:“我之前看这幅画边上挂的是另一幅画,那幅画去哪儿了?”这位先生一定是这里的常客,不然怎么能对展品的细节如此熟悉。这段不长的对话让颜小骊颇为感慨,文化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国内,距离观展成为大众的普遍生活方式还有一段距离。绿茶说,现在很多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报个班,去学某种技法的阶段。距离插画艺术的核心魅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尽管看一次展览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却能够对其产生正面的影响,让孩子离喜欢艺术更进一步。颜小骊则发现,很多从事美术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都只教呈现方式,而不教艺术表达。所以,当博洛尼亚插画展进入中国,也吸引来许多艺术教育者前来学习、参观。这些人的到来也让颜小骊感到了希望。因此,就算展览现场有很多取材于外国传说、谚语的作品,依然不影响儿童对其画面进行感受,因为他们感受的其实是“想象力的源头”,找寻的是“对艺术和审美的感觉”。

出于对于儿童审美启蒙的责任感与执着,团队在引进展览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也就显得不那么恼人了。其实在这几年的展览过程中,团队遇到过很多情况,例如场馆会临时通知展览团队,因为某些原因要临时闭展几天;又如有时候场馆内部的无线局域网出现问题,导致观众在看展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到影响。就像颜小骊所说,在引进展览之初,他们靠的是热情和情怀,但是在现实巡展中,他们则要面对一个个意料之外的困难。而支持他们一直走下去的,正是对下一代的审美所寄托的希望,归根结底还是一份情怀。

4.中式审美传承

在博洛尼亚插画展场地的二楼,同时正在举办与其呼应的“守望童年——中国原创图画书大师作品纪念展”,展览上展出了丰子恺、张光宇、张乐平、杨永青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儿童画画家的原稿作品。

这些属于上一代人的作品乍看之下似乎难为当下的小观众接受或者喜爱,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展览现场,颜小骊见到一位小观众站在丰子恺的作品前看了许久。小观众对于作品的反应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喜欢的,停留的时间就越长。

事实上,这些在过去百年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所创作的作品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在颜小骊看来,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不仅仅是背一背文本、出几本书就能达成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这些经典画作中的美好形象其实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图画以及女娲补天这样的故事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尽管中国画的传统与西方儿童画的传统不尽相同,但是其中表现出来对于美好的追求是一样的,富于传统韵味的人物形象乃至画面中出现的器物形象同样对于小观众的审美能力建立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让小观众们了解这些画作以及故事,也是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父母长辈是看什么长大的,是一种“审美的代际传承”。

著名画家朱成梁在世界知名绘本《世界的一天》中的作品原稿也参与到了这次展出之中,这也是这一原稿的首次公开展览。谈到此,颜小骊很感慨,许多参展画家和他们的后人对这次展览非常支持,她一提出展览的要求,对方便二话不说把作品借来了。

其实,优秀的、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淹没在网络时代、娱乐时代的浪潮之中,潮水终究会退去,但当浮夸的泡沫消失,真正留下的不应该是被浸湿的沙滩,而应该是经历考验与磨难的,纵然嶙峋但依然坚固的礁石。

(原标题:插画展之思)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全面小康·科技同行”展开幕,来中国科技馆感受“科技改变生活”

北京市文联成立70周年成就展展出:老舍这样建议齐白石“画”出蛙声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展出,78件文物还原真实的苏东坡

“无形的剧场”开展,部分展品反映了艺术家对疫情的思考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开展 乾隆年间漆纱首度与公众见面

“郑和宝船”驶入国博,原来它长这样

西夏文献、敦煌遗书、“天禄琳琅”......“妙手”下,它们重获“生命”

最大规模古籍修复成果展昨天开幕,修复那一卷敦煌遗书用了两星期

明天起到故宫重温《水调歌头》,78件苏轼主题文物再现千古风流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亮相国博 65件国家一级文物集体展出

首开集团战疫主题展览揭幕,400多件展品致敬战疫“逆行者”

国博展出200余件(套)文物:穿越千年的“无声音乐会”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