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 · 大照片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如何庆祝一战胜利

1/0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当日,一纸停战电报传到北京,全城沸腾。在前一年8月,中国政府提出要对德奥宣战,但由于国会解散,宣战案一直没有正式通过。直到战争结束前6天,宣战案总算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中国在最后一刻搭上了成为战胜国的末班车。未发一兵,而成为了战胜国的一员,新任大总统徐世昌很满意。 11月16日,他在《政府公报》中称:“我协商国士兵人民,不惮躬冒艰险,卒以公理战胜强权而获此最后之胜利。吾国力排众难,加入战团,与兹盛举,是堪欣幸。”得知消息的北京市民也激动万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中国终于站在了战胜国的队伍里。 11月13日,中华门前搭起彩牌楼,午门、太和门前悬挂起巨幅五色旗。当天上午,外交总长陆徵祥、参议院院长梁士诒,以及辞职不久的段祺瑞与各国公使前往北京西什库教堂参加庆祝活动。 11月14日至16日全市学校放假三天。14日,北京大中小学校3万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一向矜持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激动地发表演说:“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他。”学生们群情激昂,大会在“中华民国万岁!”“协商国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的欢呼声中结束。 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城的欢乐气氛达到顶峰。就连一向不讲究文采的陈独秀也撰文称,那几日的北京“旌旗满街,电彩照耀,鼓乐喧阗,好不热闹。东交民巷以及天安门左近,游人拥挤不堪。” 在法华教育会李石曾等人的建议下,北洋政府决定,拆除为纪念庚子时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克林德碑,改建为“公理战胜”碑,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借此机会,北大师生又在中央公园举行了演讲会。 11月28日,恰逢西方感恩节。北洋政府在太和殿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首先入场的是战胜国驻华军队方阵。不久大总统徐世昌在战胜国公使团的簇拥下,穿过太和门,进入太和殿前广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一行人登上丹陛,来到太和殿前。徐世昌发表了演说,并脱下礼帽向参阅官兵致意。此时,会场气氛被推至高潮。 连日来的欢庆气氛使所有中国人都认为,随着德国的战败,被德国抢占的胶东半岛马上就要回归祖国了。可在强权时代,“公理”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弱国无外交才是赤裸裸的现实。在次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被拱手转给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