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中国最早有自动扶梯的百货公司是这儿,却因为这事最终退场

2018-07-27 11:04 北京晚报 TF2018

自1918年永安公司开业起,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不是用口号来传达理念,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导入。

作者:蔡辉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百货公司,一场另类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它提出的诸多主张,如民族主义、男女平等、创造新文化、反对家长制、婚姻自由、砸烂孔家店等,为后来中国社会变革指明了方向。从主张到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问题在于:我们只知道那些思想是如何提出的,却很少深究它们是如何落实的,在思想与落实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落差。

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 “五四精神”是如何变成社会共识的?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一书独辟蹊径,它通过对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消费主义对国民的巨大塑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大百货公司俨然发起了另一次“文化运动”,只是更具象、更直接、更贴近,它们不再用口号来传达理念,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着国民性的演进。

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我们的消费主义先天发育不全,且承担了过多的后天义务。在各方挤压下,其成长过于缓慢,最终使人们对它丧失了耐心——百货大楼们一度被冷落,甚至被视为耻辱的象征。

好在,趋势的东西是无法阻挡的,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什么是消费主义

所谓消费主义,指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或风气,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消费已不再被视为手段,而被视为目的,引导人们为消费而消费。

消费主义从一诞生便遭污名化,被视为肤浅、堕落、浪费、奢侈等。可不应忽略的是,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没有它的引导,现代社会将难以维系。

在前现代社会,因物质匮乏,人们将生产视为美德。在此影响下,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商品。然而,商品必须通过消费才能实现价值,否则毫无意义。

在相当时期,可通过向境外市场倾销,来获取经济增长,但这种重商主义策略无法持久,必将遭遇强力反弹。

在今天,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经济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生产,其二是消费。二者必须相互匹配,只强调一方,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事实是,消费也是一种生产,它生产的是文化,该文化不仅赋予不同商品以定位,且有更深远的意义,即:驱动社会进步。

换言之,现代人不能只谈劳动创造财富,忘掉消费也是在创造财富。促进消费,就是推动社会进步。

我国自宋代起商业繁荣,曾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明代景德镇已出现上千人规模的企业,实现了流水线生产),但在观念上,我们对消费长期持歧视态度,在如何刺激消费、鼓励人们消费上,缺乏有效手段。

自1880年代起,完成了“生产革命”的欧美国家先后掀起“消费革命”,百货公司应运而生。

与传统企业相比,百货公司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从追求利润转向追求商品周转率,百货公司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以达成快速销售的目的。

其次,百货公司产品多样,瞬间刺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其三,体量巨大,成为醒目的城市地标。

华商迅速跟进“百货业”

自1883年起,这场“消费革命”传导到中国,涌现出“老四大百货公司”——福利、泰兴、汇司、惠罗。它们都是英资公司,但都有华人股份,此外经理人也多由华人担当。

英商相中上海,因它是当时世界六大城市之一,外来人口数量占八成左右。1860-1890年代,上海对外贸易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进口占全国60%以上,转口占66%以上。

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当时领先全国,不仅拥有较好的城市道路网,且“为了与全世界交往而拥有轮船、电报、电话……”,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建成并通车,给南京路带来大量客流,故“老四大百货公司”与“新四大百货公司”皆选择在南京路开店。

上海有消费文化积累,被时人嘲为“外若繁华,中多拮据,外似有余,中多不足”,这种虚荣、好奢的心态,使上海的市场更富活力。

英国百货公司在上海迅速取得成功,华商亦迅速跟进。

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正式对外营业,其创始人为郭乐、郭泉。1880年代,他们受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信息的蛊惑,前往淘金,却未能成功,只好在当地经商,靠开设果栏维生,有了一定积累后,兄弟二人便在澳洲购地,招广东华工去种香蕉,到1902-1913年期间,年均收入已达4万镑,据当时媒体报道,“雪莉(今通译悉尼)之果业,其百分之八十,尽归华人掌握”。

不久,郭家兄弟遭白人政府排挤,生意遇挫,他们的合伙人马应彪先回香港办先施百货公司,几年后,郭氏兄弟也回香港办了永安百货公司。由于当时香港人口较少,两家公司百货仅能维持,最终只好去上海“捞世界”。

1918年,永安公司在上海开业,在《申报》上连续刊登了14天大幅“开业预告”广告,开业初期的日营业额即高达1万余元,从此占据了“新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第一把交椅。新新是从永安中裂变出来,创始人刘锡基原是永安的高级经理人。大新的创始人蔡昌曾在先施工作,后在永安公司股东之一、他的哥哥蔡兴支持下,独立创业。

“新四大百货公司”背后皆有粤商资本扶持,创业者都曾在澳大利亚打过工,对当地百货公司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当时上海地产政策欠公平,租期一满,全部地上建筑皆归地主所有,但四家公司还是选择了租地、建高楼。

大家都在拼命

为争夺眼球,百货公司们处处竞争。

早期南京路上建筑以二三层为主。1901年,福利公司建成四层楼,被称为“南京路最醒目的地标”。于是,1908年进驻的惠罗公司则把楼修成五层。先施公司进驻时,也把楼修成五层,但在高度上更胜一筹。永安公司则干脆建成六层楼。由于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修楼时间差不多,生怕对方超过自己,故工地严格遮挡。

永安公司搞了张假图纸,给先施公司的考办马应彪看,马非常高兴,认为不如先施好,可拆去遮挡后,马应彪才知对方比先施公司的楼强出很多,大呼上当。

新新公司晚入驻10余年,建成含地下一层的七层楼。大新更晚,直接修成十层大楼(含地下一层)。

在楼层高度比拼外,先施、永安、新新又分别在屋顶建立塔楼,这样不仅看上去更高,且增加了空间。可楼太高,顾客爬楼不便,上层基本空置,只好将其改造成舞厅、游乐场等,虽盈利不多,却能不断制造新话题,吸引顾客持续关注。

1939年,新新公司将屋顶花园改建成新都饭店及新都剧场,为出奇制胜,公司特别在新都饭店中央设置一座玻璃广播电台,使顾客可一睹播音员的风采。据李承基回忆,当时有些客人为欣赏某位歌星的芳容,每天光临,并有固定座位。

为发挥广告效果,“新四大百货公司”非常重视橱窗设计。1910年代,美国大百货公司开始强调“戏剧化其商品”,到1930年代,上海的各百货公司也转向“情境式”陈列,充分利用橱窗来“说故事”。1934年,大新公司建楼时,特聘请美国著名的百货公司建筑师葛安为顾问,他体系大新公司外墙做成无间断玻璃橱窗,被蔡昌采纳。“新四大百货公司”因绚烂的橱窗展示,甚至成为《上海旅游手册》推荐的旅游项目。

1930年代起,上海百货公司大量使用霓虹灯,它成为夜上海的象征。

1927年,新新公司架设起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台,每日播送新闻、音乐、歌曲和公司的各种宣传。其实,早在1921年,永安公司已在楼上花园合作架设了电台,因违反北洋政府法律,不得不拆除。

1936年,大新公司投入20万元,购入美国奥的斯公司生产的自动扶梯,直到1949年,它仍是中国唯一的自动扶梯,被媒体赞为:“乘者无拾级之劳,无颠簸之苦,但觉青云直上,转瞬间已达所欲至之地矣。”

新电梯刚运行时,吸引参观者多达几千人,大新公司只好收门票,每人4角。

大新公司还是第一个设置空调和暖气的百货公司,即“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颇有八节常春之象”。

他们曾努力引导社会

百货公司单品利润极薄,靠消费者的忠诚度与消费欲望生存,因此高度依赖广告。

据本书作者统计,1930年代,永安公司每年广告费用约3万元,占营业净额的1.5%,虽低于美国同时期百货公司的投放平均值(3.3%),却高于尼尔森公司(0.6%)等著名企业,此外还要考虑到当时国人消费水平偏低的因素。

百货公司广告投放方式多样,比如定期在《申报》上刊登广告,而《申报》日发行量在10万-15万份之间,假设每份报纸可传阅10次(当时传阅比例更高),则每期广告可影响100-150万人。以新新百货公司为例,1935年在《申报》上刊登广告竟达274次。

百货公司与媒体密切接触,与“五四运动”所提出的主张亦日渐靠近。

“五四运动”以常识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理性社会改革方案,这与百货公司的诉求有契合点。百货公司的成败基于人们的经济理性,通过启蒙,不仅会产生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如果说“五四运动”重点在形而上的话题推进启蒙,百货公司则重点在具体生活层面上予以落实,展现出启蒙的实际优点。

在一些重要话题上,百货公司是紧跟“五四运动”的。

如学生声讨曹陆章等人卖国,百货公司也在报纸上打出广告,实际内容则是怒斥卖国行径,以突出自己是“上海唯一之贩卖国货商店”。

再如“国货运动”,先施公司率先在《申报》上刊出《敬告国人书》,向社会大众宣布不再进口日货。从1934年到1937年,永安公司国货比重从60%增至65%。

除了宏大话题外,百货公司也在按自己的意愿教育消费者、塑造社会共识。

如强调消费的正当性。通过持续的“大减价”活动,将消费巧妙地包装成“节俭持家”“爱国行为”。1922年9月,先施公司打出“大减价”广告,一上来却义正辞严地表示“国事蜩螗,干戈四起……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可结果却是“集著名中华国货……大减价一天,以冀唤起社会精神”。

再如推动新潮崇拜。用“科学昌明,物质进步”证明“搜罗华洋杂货”合法性,刻意强调新旧、古今对比,与“五四运动”的认知相契合。

强调尊重个人。如推出高档钢笔等,鼓励个性消费。

渲染知识的力量。如在广告中提出“君以何法免夏天疾病之苦”,然后通过科普的方式,介绍电风扇、冰箱等电器的应用。

尊重女性独立。百货公司通过女性时装周、家庭主妇大展等方式,鼓励女性按自己的意愿消费,并指出女性消费应与男性截然不同。

鼓吹精致生活。在蒋介石发动的“新生活运动”中,百货公司积极参与,不仅推出了大量“一元货”,以迎合官方提出的“简单、朴素”原则,此外还有“新生活牌”牙刷等。

在社会引导中,百货公司暗中加入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偷换概念。如“新生活运动”本以强调道德为主,百货公司却将它产品化,从而消解了本应有的严肃语境。

然而,百货公司的参与在客观上也创造出一个“剧场效应”,在不经意间,诱导人们将科学、理性、逻辑、公平等视为基础,却将尊重传统贬为守旧、愚昧,从而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也将其妖魔化。

现代化的课堂

除了用广告操纵公众意见外,百货公司的商业实践还构成了一整套语汇,承担起世俗教育的任务,其中课程包括:

重视秩序:在传统乡村,秩序往往靠暴力来维持,可百货公司没有治安权,只能靠公众自觉来保证秩序。一方面,百货公司刻意将店面装饰得富丽堂皇,令人入门即感到恐惧;另一方面,百货公司的商品排放、顾客行走路线规划等,有助于消费者养成自觉遵守秩序的习惯。

消费民主:百货公司不拒绝任何人进入,即使衣衫褴褛,也可以和别人一样享受百货公司中的景观、装修和空间,这些完全免费的福利给提醒着顾客们,他和别人是平等的,这里没有尊卑之别。

男女平等:由于女性消费数额更大,所以各百货公司不仅为女性提供各种服务,且通过提倡“女士优先”文化,帮助公众消除偏见。为引起女性消费者注意,百货公司不断创造节日和意识,如情人节、金婚、结婚纪念日、三八节等,所有这些节日都会通过社会表演,有利于矫正人们的偏见。

重视儿童:由于儿童消费潜力巨大,百货公司专门为儿童设置柜台,并提供游乐空间与设施,使人们意识到,虽然孩子的个子可能只有大人的一半,但他们的人格并不是大人的一半,他们也拥有完整的人格,也需要得到尊重。

提倡大众文化:1919年7月,美国热气球飞行家访沪,永安公司得知消息后,便立刻拉他来商场表演,只要在永安公司购物满5元者,凭发票可换取入场券一张。当时乘坐热气球是富人运动,普通人负担不起,但通过百货公司,普通人也可以近距离了解精英阶层的实际生活。

凡此种种,皆为“五四运动”全力提倡的主张,但除了思想教育,“五四运动”并没提出具体落地的方法。而商业行为的优点在于借助人们的经济理性,不自觉地将其导入社会理性。

比如“五四运动”强调男女平等,但直到1949年前,绝大多数女性无法找到工作,可永安百货公司早已开始雇佣女店员,一些女店员的水平超过了男店员。

为何选择退场

纵向去看,百货公司的社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考虑到当时局势不稳、内忧外患,则这个成果堪称巨大,值得后人珍重。

然而,这个成果未能长期坚持。

一方面,百货公司所依仗的消费主义是舶来品,并非内生的需求。当时国外重视消费注意,因为此前过度偏重生产,致欧洲出现大分裂,乃至战争,人们痛定思痛,开始重新认识消费。而当时中国尚未完成“生产革命”,则“消费革命”便显得过于超前、奢侈。

在此背景下,百货公司的社会教育常被误解成一种炫耀,反而激起人们的仇恨。百货公司提倡的高消费超越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很容易与“成由节俭败由奢”的传统观念相结合,从而丧失道德合法性。

另一方面,百货公司所能提供的消费主义是西方的低仿品,只能一切参照国外,没有独立判断能力,所以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呈现出速度太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的问题。

以永安公司为例,很早便引入女店员,却遭遇舆论巨大压力,一些伪君子因此拒绝去永安公司买东西,此外还有一些顾客心理阴暗、反复纠缠,公司束手无策,只好让女店员全部撤出一线柜台,改从事后台工作。

从女店员平均受教育水准来说,高于男店员,在具体工作中,她们中也有一些人表现突出,可不允许她们在一线站柜台,收入便大大下降,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永安公司为推进男女平等努力了10余年,可直到1949年前,女员工比例仅达到10%,且同样工种,女性工资要低30-40%。这样的变革效率,自然是人人都不满意。

社会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层面的人共同努力,此外还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的保障,可这些最基本的条件,却是那些百货公司们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终,人们失去了渐进的耐心,将希望寄托在政治变革上。从结果看,政治操作确实迅速改善了男女平等、人均受教育状况、公共健康、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等问题。与之相比,百货公司曾经的努力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社会在经历了快变之后,一般会自然转向缓变。缓变的优点在于更平稳、更持久、更易被人们接受。回望过去百年,我们关于缓变的经验积累实在是太少了,这不仅会扭曲我们的实践理性,更可能使人沉浸在错觉中,无法自拔。要走出这个误区,就需学者们不断钩沉与挖掘,在人们不经意的小题材中,找到我们未知的东西。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原标题:100年前,百货公司为何选择了上海?)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沪苏浙皖四省市电子驾驶证、行驶证9月30日起正式实施互认

今日上海暴雨,气象台连发预警,预计长江中下游将进入高温少雨模式

上海年内不再举办多项国际赛事,包括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等

上海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已追踪同航班密接者58人

27日起,上海对入境者实施有条件的“7天集中+7天居家”隔离措施

上海行人闯红灯一律直接处罚,取消“累进式执法”模式

上海新增3例境外输入病例,均为中国籍,其中两人为父子

昨日上海新增5例境外输入,均为巴基斯坦籍,55人被隔离

上海启动首届夜生活节,徐家汇、陆家嘴等区域商场延长营业时间至23点

上海新增1例外地输入确诊病例,公布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

上海确诊境外输入326例 累计隔离管理入境人员超11万

上海:一二三年级和幼儿园6月2日开学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