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今年夏天京城环境改善雨水充沛 市民:蜻蜓好像小时候那么多

2018-07-26 11:05 北京晚报 TF0328

京城西南角的白纸坊桥南、护城河畔,有一片挺大的绿地。每天数不清的市民来这里散步。然而今夏年有市民发现,这里的蜻蜓比起往年明显多了。“看见这么多蜻蜓,好像找回小时候北京夏天的感觉。”

对于今夏出现蜻蜓变多的原因,市民们各有看法:雨水充沛、湿度稍大,更重要的是城市里的空气质量和河湖水质改善。而学者则在此之上提出另一个看法:绿化中尽量减少人工干预,适量使用树木防虫农药,环境对蜻蜓更加“友好”了。

蜻蜓好像小时候那么多

傍晚,小凌来到北三环和平西桥家附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小花园里面带孩子散步,这也是她和小伙伴们玩大的地方。猛然间她发现,空中有很多蜻蜓在穿梭。在她的记忆中,似乎只有小时候才见过这么密集的蜻蜓。欣喜的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这成了大家的“共识”。

这里是附近比较大的一块绿地,约有两个篮球场大,除了草地和花卉,还有松树、槐树。就在这片草地上,数不清的蜻蜓在空中飞舞。“今年蜻蜓格外多,”,小凌姑娘说,“我记得以前几乎看不到蜻蜓,即使有也是一两只,但今年夏天蜻蜓的数量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京城夏天随处可见拿着网子四处抓蜻蜓的孩子,小凌也是其中一员,“当时可从没想过蜻蜓居然会成为稀罕物。”

在城区的西南角——菜户营桥畔的公园和绿化带里,放眼望去,记者也能看到成群的蜻蜓。附近的居民证实,这里的蜻蜓数量明显多于往年,甚至能看到一两个捉蜻蜓的孩子的身影。傍晚时分天色擦黑,一些蜻蜓会悄悄落在灌木上。

提起蜻蜓,在菜户营桥畔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大杜有些“资历”,曾经活泼好动的淘气小子孩子已是中年大汉,“抓蜻蜓我是一把好手。”大杜回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南二环路的位置,当时还是一片野地。起初孩子们用网子抓蜻蜓,后来慢慢学会了傍晚时直接用手捏落在灌木上的蜻蜓。”蜻蜓被抓回家扔在屋子里,便会一只只飞落在纱窗上。偶尔还能抓到“红辣椒”、“灰儿”这类颜色特殊的蜻蜓。

上学后,知道蜻蜓是益虫,童年的大杜则有了别的乐趣,“比如说,捉天牛、捉蚂蚱、扑蝴蝶。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捉蟋蟀,当时靠近护城河边有一条小马路,昏暗的路灯下会聚集数不清的蟋蟀,直接用手扣就行。“几秒钟抓一个,只要手快。”

“不过最近我只看到蜻蜓多了,没再看到过大蚂蚱和天牛。草地里能听见蟋蟀叫,但是比起小时候数量太少。”大杜说。

环境好了蜻蜓也就多了起来

“今年雨水大,空气湿润。”提起蜻蜓多起来的原因,多位市民瞬间就答出了这两点。“空气质量比起往年好了,而且现在水干净,住在护城河边也闻不见臭味了。”菜户营小花园里的一位市民先生说。

有市民回忆了附近环境的变化。自从城市开发速度加快,附近的高楼大厦逐渐增多,“二十多年前,只要抬头就能看到数不清的塔吊。那段时间北京建设快,很多野地都修路盖楼了。”又经过一轮轮的修整,除了树坑里、绿化带里能看到黄土地,绝大多数的地面均被柏油或水泥砖覆盖,连野草都变得少见了。“随处可见的时候,没想没想过蜻蜓会变稀罕。可是现在想想,没有绿地哪会有蜻蜓、蚂蚱和蟋蟀?”

而就在几年前,河边被开发成了小公园,曾经的水泥地面再次被还原成草地,还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已经很多年没看到过如此大量的蜻蜓,本以为它们不适合城市生活,没想到它们又随着小花园今年又回来了。”大杜也会带着孩子,趁着傍晚偷窥一下落在灌木上的蜻蜓,甚至重温一下自己“空手捏蜻蜓”的本领。“给孩子拿着看看,看清楚了就把蜻蜓放了。小时候咱不懂,可现在咱懂了,蜻蜓能回来并不容易,不要捕杀。”

陶然亭公园里遛弯的老人说,偶尔能见到月季园里有老人捉蜻蜓,“听说是喂鸟用。”从没见过孩子捉,“现在的孩子嘛,估计都在家闷空调、玩手机呢。”

水虿即蜻蜓幼虫。张洁供图

发烧友说

适当减少人工干预会对昆虫更“友好”

夜半时分的洋桥附近的凉水河畔已是一片蛙鸣。河边的草丛里,一盏小灯亮了起来,悄悄摸摸地闪到一片灌木前。张洁把灯绑在头上,举起手机给蜻蜓拍个照。她每个月都有几天是这样度过的。作为生物专业毕业的自然爱好者和“绿色种子计划”发起人,张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夜观”的习惯。

凉水河畔环境改善让她印象深刻。“相比护城河,这段凉水河环境更好,因为部分河床没有用水泥砖做硬化处理,而是在下面保存了一部分泥土,水生植物因此茂盛。加之水质改善,这是包括蜻蜓在内的一些昆虫的天堂。”

今年她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黄蜻”(即最常见的蜻蜓)以及三种“豆娘”(类似蜻蜓的一种昆虫),在观测水草时,也看到了大量蜻蜓幼虫——即“水虿”。“水虿在水里需要一两年时间发育,才能蜕皮成为我们常见的蜻蜓。”她注意到,以往在枯水季节,京城的部分河道均会清淤整修,很多水生动植物因此断了繁育。“所以今年蜻蜓多,除了气候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一两年这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河床整修。”

城市里面对树木病虫害,曾经最常见的方法是打药。“这对于包括蜻蜓在内的大多数昆虫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近些年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生物方法来对抗害虫。”如使用啮小蜂对抗美国白蛾的,在这两年已不是新闻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看,‘以虫治虫’的方法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尽量多用这样的方法、少用农药总是好的。”

近些年京郊一些地区,会在秋季兴起“萤火虫热”,不过,在然而北京城里还是难得一见也从没见过萤火虫。“萤火虫的幼虫也生活在水里,并且对水质的要求更高。”与之类似的一些昆虫,因城市里不具备当初的生存条件,在未来可能难以大规模出现。“好在京郊具备这些条件,并且近年来也明显改善了环境,因此得到较好的繁衍生息。这些都是张洁的观测结论。无论那些物种能否像蜻蜓一样回到北京城里来,“环境改善对我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环保,贵在坚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硕

分享到

小区中初遇“怪异”蜻蜓,读者反应五花八门

北京这个夏天蚊子少了蜻蜓多了 环境持续改善离不开“水”

摄影师抓拍蜻蜓“起床”呆萌瞬间 瞪大眼睛无视镜头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