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中国婚姻恨比爱多?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探讨婚姻关系

2018-07-24 09:50 北京晚报 TF2018

婚姻与其说是一种客观形式,不如说是一种主观感受,几千年来基本就是一个无解,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流行的各种婚姻指南不过是寡淡的心灵鸡汤罢了。婚姻中的两人,如果彼此相逼,最后注定都没有赢家,大家都剩不下什么,而这种反浪漫的内核,恰恰是这部戏的力道所在。

作者:吴勇


《男人还剩下什么》剧照  摄:刘平

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的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公演之后,编剧和璐璐一直在收集观众负面反馈,我明白作为一个编剧对“没太看懂”几个字的在意程度,她希望尽量对自己的这部处女作查缺补漏。之前和璐璐编剧的两部戏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反而是动笔最晚的《男人还剩下什么》最先搬上舞台,她的在意也在情理之中。说实话,艺术作品很主观,创作者的主观与观众的主观能不能合谐共振是蛮奇妙和不可测的事情,于我而言,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话剧,并没有落入婚姻指南的窠臼,正是它值得称道的地方。

事实上,观众对一部戏的理解,因为个人经历、审美取向等原因,感受可能大相径庭,就《男人还剩下什么》而言,如果认同它的主题——恨时天才,爱时平庸,然后再去理解它就很有意思了。原著作者毕飞宇在话剧首演前曾谈到他的这部短篇小说,他认为中国人本来就情感内敛,一次次运动又让爱的能力越发退化,而“不会爱”也被一代代遗传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幸免。

现实中,今天的年轻人对爱的态度,似乎很花哨,对婚姻关系也不像上一代人那么纠结,但本质上“恨时天才,爱时平庸”的状态就一直没变过。在毕飞宇小说基础之上,和璐璐对戏剧结构进行了大胆重构,包括将小说中的主角父亲与配角儿子来了个角色大对调,但“恨时天才,爱时平庸”的核心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在剧中,和璐璐用了很多桥断表现原生家庭以及婚姻与爱传承的问题,因为事实上,一场婚姻,双方的家庭都会投影到小家庭中,夫妻的个性、价值观以及他们对爱的认知与表达都会不自觉地遗传自他们的家庭。而这些同样是原著作者毕飞宇想要表达的。

和璐璐说她特别喜欢《男人还剩下什么》这个名字,这是一个问句,我觉得从侧面反映出,她作为一个专业编剧的态度是严肃的,对现实是有思考,有拷问的,虽然与当下流行的搞笑爱情商业戏相比,有些逆潮流,但很可贵。全剧只有三个主要人物,但语言幽默接地气,一些桥断让人会心一笑之余,还能有所思有所想。走出剧场,我也在想,我们很多人的婚姻跟和璐璐笔下的主人公,又有什么大不同呢?大家常常表达恨时都很外向,相比之下爱总是内向的,像剧中两个主人公,爱显然还是有的,但恨念一起,不管三七二十一,手起刀落就将爱斩于马下,可见在中国人的家庭里恨的动能要比爱大得多。

其实婚姻关系也是一种能量守衡,如果恨是动能,那么可以把爱比做婚姻关系里的势能,它高悬于家庭的上方,夫妻不管如何冲突,抬头看一眼,还是会心有戚戚然,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所以多数婚姻就是爱的势能与恨的动能不断转化的结果,剧中主人公感情的拉据现实中比比皆是。

这部剧其实乍一看有一丝荒诞感,两位主人公离婚前进行一次纪念旅行,日常逻辑好像讲不通,但现代戏中,荒诞感往往有一种内在推力,推动你去反观生活本真。如果认同这个逻辑,有些地方看着就更有意思了,比如老年春萌阿姨萌哒哒的表演,有一种荒诞又有趣的消解感,即是对过去沉重知青时代的消解,又是对无力阻挡的,飞逝时光的消解;结尾春萌阿姨给主人公买婚姻培训课程表面有点“混搭”感,但我想编剧想表现的可能还是一种荒诞,细想也不违和,婚姻本身就有荒诞的一面,两个人的婚姻如果需要外人去拯救,其实也就不需要拯救了。

我不知道和璐璐是不是真想把主人公写离婚了,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感觉《男人还剩下什么》并不是要给大家一个婚姻的解决方案,其实也给不了,婚姻与其说是一种客观形式,不如说是一种主观感受,几千年来基本就是一个无解,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流行的各种婚姻指南不过是寡淡的心灵鸡汤罢了。话剧的名字叫“男人还剩下什么”,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女人还剩下什么”,婚姻中的两人,如果彼此相逼,最后注定都没有赢家,大家都剩不下什么,而这种反浪漫的内核,恰恰是这部戏的力道所在。

(原标题: 《男人还剩下什么》 一部婚姻戏的力道)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为什么对毕飞宇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和周作人?《小说生活》中有答案

毕飞宇谈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改编就像“爸爸嫁女儿

毕飞宇小说《男人还剩下什么》搬上话剧舞台 编剧:不会做原著的奴隶

毕飞宇:作家走上讲台是个好事 推音频节目讲什么?

毕飞宇推出首部文学讲稿《小说课》 读小说就像“盘”手串

余男新作《哺乳期的女人》:聚焦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

聊出来的文学 作家毕飞宇:聊文学我容易幸福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