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全国第一家民间雕刻民办博物馆 上千老构件打造北京“最具特色四合院”

2018-07-17 09:48 北京晚报 TF0328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家著名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开设于1987年,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院长叫李松堂。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李松堂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著名民间收藏家、“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馆长。李松堂说自己“平生好两物,盖集古与敬老而已”。

作者:张鹏


钟馗捉鬼门神砖雕

实现“集古”这一爱好,李松堂主要靠“捡”。7岁那年,他“捡”到了此生的第一件“宝贝”,就是他家拆迁祖宅的一对精美门墩,这是他跟家里大人磨了三天,还挨了父亲一巴掌得来的。

从此,李松堂开启了60余年的“捡东西”生涯。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深入全国荒山古村,甚至走向世界。光是各个年代的门墩就捡回来1000多对,还有无数老物件,包括戗檐、屋脊、瓦当、影壁、砖木、建筑雕刻、装饰件、室内摆设、佛龛以及老家具等等,足有10万件。为安置这些老物件,李松堂把自己的一座私宅四合院改成了“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它是全国第一家以民间雕刻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

文官团鹤祥云图案的台阶石

李松堂很自豪这辈子做成了两个“中国第一”。但他觉得,自己毕生做的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其实却是一件,都是“关怀”,只不过一个是对临终老人,一个是对传统文化。

元代上马石

上千老构件打造“修旧如旧四合院”

古色古香的国子监街,高大的“成贤街”牌楼旁,有一座精美的四合院,挂着“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的牌子。现在这里因重新布展而暂停开放。笔者在主人李松堂先生的亲自带领讲解下,一睹博物馆真容。

李松堂

今年70岁的李馆长身板笔直,一口京腔,带着老北京人特有的周到客气。说起他的经历,也是颇为传奇,李松堂从小喜欢集邮,在上世纪80年代靠邮市的火爆积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成为那个年代北京最先富起来的人。此后他把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开办临终关怀医院和收藏古代艺术品这两件事儿上。

这座名为“松堂斋”的四合院是李松堂多年前购置的私宅,说起它的来历可不一般:它是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四合院之一,本是乾隆年间进士徐廷芳的老宅。徐廷芳、其孙徐延泰、曾孙徐旭曾,先后进士及第,被誉为“一门三进士”。院子的各个角落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主人的地位、才学和为人处事、治国齐家的理念。院中保存着据说是梁启超手书的牌匾“气象维新”,院内的地下室据传是当年戊戌变法的密室,后来变法失败还被查抄过。

2001年10月,李松堂为了给自己多年来捡到的宝贝找个安身之地,在自家琉璃厂东街的祖宅建起“松堂博物馆”,成为北京最早的私人博物馆之一。2008年因博物馆面积太小迁到了国子监街的“松堂斋”,他决定把这座宅院打造成梦想中的文化博物馆,为此精挑细选了1000多件古老的建筑构件,在原四合院的基础上,他用捡来的、有数百年历史的老物件把宅院恢复成明清时期的装饰——他要给北京树立一个四合院“修旧如旧”的典范。

从大门看过来,听李松堂一一讲解,果然每一件都有讲究。广亮金柱大门门口是一对京城罕见的元代上马石;石阶是雍正年间一品文官团鹤祥云图案的台阶石;东戗檐为乾隆年间的“空城计”砖雕,西戗檐为乾隆年间“月下追韩信”砖雕;门面四组清光绪年间木雕雀替,尤其是西房檐下的“双喜双寿”和东房檐的“麒麟送子”垂花镂空木雕,堪称精美绝伦。

朱漆大门上的楹联“佛道儒邻里,真善美人家”是李松堂自己撰写的,昭示着这座四合院独特的地理位置,东临雍和宫(藏传佛教寺院),西临孔庙(祭祀儒家鼻祖之地)、火神庙(皇家道观),一条街上“佛道儒”和谐为邻,实属少见,“真善美”则是主人的美好追求。

门洞里面还有不少明清文字砖雕,最为难得的,是院门过道两边墙上分别有两块带款的大明万历年间“钟馗捉鬼”门神砖雕,栩栩如生,完整无缺。据说,“破四旧”的时候,有心人用黄泥巴把砖雕糊上,然后抹上白灰,写上“毛主席万岁”的字样,才算没被砸掉,现在其上还可见黄土痕迹。

经过李松堂的精心打造,“松堂斋”于2009年,在东城区旅游局和新浪共同发起的“北京最具特色四合院”网络评选中被评为第一名,成为东城取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成为李松堂收藏品的最佳安身之地。

李松堂收藏的门墩

  “门墩之王”实至名归

由于四合院正在重新布展,大部分藏品都运到了松堂医院的库房保存,仅剩的石雕、砖雕物件中还能看到几件精美的门墩。说起门墩,李松堂堪称北京的“门墩之王”,几十年来,他在北京各种拆迁现场捡到并保存下来1000多对门墩。与此相对,目前全北京其他地方保存比较完好的门墩不足100个。

说起收藏门墩的初衷,李松堂能一连侃上几天几夜,归结下来还是因为太喜欢了。李家几代老北京,当教师的父亲喜好收藏老北京的古董,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古代艺术品深感兴趣。他家老宅在苏州胡同与状元府为邻,是画家陆鸿年的宅子,陆家跟李家相熟,李松堂小时候常到陆家玩。“当时陆家的古董很多,用几千个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蛐蛐罐垒起的山墙就有三四米长,陆鸿年的母亲常给我们讲古董文化,这大概也是对我收藏的开蒙。”李松堂回忆说。

随着城市的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被拆除了,他家所在的胡同拆迁时,7岁的李松堂眼瞅着工人把邻居家一对精美的门墩“噼里啪啦”地用铁锤砸碎运走,幼小的孩子不由得担忧自家门墩的命运。想起每天骑在门墩上摇头晃脑地背唐诗、和小伙伴们绕着门墩嬉戏的美好时光,李松堂心里满满的舍不得:“因为门墩是我童年的见证,是我的朋友。”当年北京胡同里那些千姿百态的门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因如此,当父亲要遗弃自家这对门墩时,李松堂又哭又闹,非要带走不可,当时忙着收拾东西的父亲急了,随手给了他一巴掌,那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挨打。挨了打的李松堂仍然不死心,又去求爷爷,爷爷心疼孙子,终于说服了爸爸,带走了自家垂花门前的门墩,这对门墩无意中成了李松堂的第一对收藏。

李松堂收藏的胡人驯兽门墩

从此,李松堂在捡门墩的路上越发不可控制。他对门墩的研究和收集,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代表,中国的门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中国的图腾偶像、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祝福祈盼都被栩栩如生地雕刻在门墩里面。”李松堂经常先骑着自行车到京城的大街小巷“踩点”,哪条胡同有什么样的雕刻,他都做好记录。得知哪儿要拆了,他就想办法把主人肯出让或被抛弃的建筑构件淘换到手。

一次,李松堂在一户写着“拆”字的四合院门口发现一对“太平有象”的门墩,他和屋主商量打算买下,谁知却被男主人轰了出来。后来几次上门也都吃了闭门羹。有一天,李松堂进院看见只有一位正在翻看邮票的小姑娘,他灵机一动,对小姑娘说只要她能说服爸爸把门墩给他,他可以帮她补齐想要的邮票。后来李松堂把几十张邮票送到女孩的手里,女孩的父亲终于同意把门墩给他了。

李松堂淘到的最得意的镇馆之宝是一对元代的“胡人饮兽”、“胡人驯兽”门墩,专家鉴定门墩图案为元赵孟頫绘制。在2009年博物馆日互动百科举办的“北京100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网上评选活动中,清明上河图、后母戊方鼎被评为第一、二名,松堂博物馆的“胡人饮兽图”门墩获得了第八名,被誉为“中国门墩之王”。

李松堂说起这个宝贝的来历颇为传奇,当时西城正在拆迁一个大宅院,很多砖雕特别漂亮,李松堂送给一位住户一条大前门烟,请人家帮他留下了30多块精美砖雕,在拆迁工地等了6天才拿到手。这位住户无意间提到,听老人讲宅院正房下面有个地阴子(地下室),下面还存放了一些老东西。他求这位住户带他下去看看,结果在一堆破木板底下,发现了一躺一立两个门墩,已经落满尘土。但是,李松堂一眼看到门墩上罕见的“海东青”图案,立刻觉得是件稀罕的古物,于是,又给了这位住户一条大前门烟,把门墩搬回了家。

专家考证,李松堂捡回来的是元大都时代的“胡人饮兽图”、“胡人驯兽图”门墩,是依照赵孟頫画作刻制而成,刻工精细、保存完好。它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历史价值:这画是当时蒙古人对待汉人政策的真实写照,意味对汉人既要驯服,又要怀柔。这对门墩曾经立于元朝宰相府门前。

北京许多人都知道李松堂收藏门墩,一旦自家老宅拆迁都会通知他来搬门墩。也正因为李松堂对门墩的偏爱,门墩的文物价值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2001年李松堂在北京石刻馆举办门墩展,日本的门墩学者岩本先生特意来到北京和李松堂研究切磋门墩文化,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今北京再也看不到用大锤砸毁门墩当石料运走的现象了。

保护砖雕被当成“文物贩子”

李松堂告诉笔者,这些年他经常会被同一个噩梦惊醒。梦中他看到的是一个白圈里大大的“拆”字,这个梦催促着他去寻找更多的老物件,多保护下一件是一件,这已经成为他的人生职责。

李松堂说:“别人看石头是石头,我看它们却都有生命,这是我们的祖辈们将他们的心血雕刻在了建筑构件上。我每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感到是在和前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感情的沟通。”

面对北京城里被拆的四合院,李松堂实在是无力将他们完整保存,但可以保存他们的建筑构件。就这样几十年来李松堂在各个拆迁工地淘“宝”,把一般人眼中的“破砖烂瓦”带回家。正因为有李松堂的寻找和保护,很多文物才得以免遭非难。为了这些“破烂”,李松堂可谓什么都舍得。

几年前,大栅栏开始大规模修复重建,李松堂惦记着那些老店铺和老牌匾,他小时候去煤市街的玉壶春茶楼买过“南式点心”,记忆中老店的招牌相当精美,传说“玉壶春”三个字还是乾隆御笔。得知茶楼要拆迁,他急忙赶到煤市街,却找不到茶楼的招牌。他仔细观察,发现一座老房子上有非常漂亮的砖雕花檐,门脸的形状也像牌楼,不过都用石灰糊住,看不见任何字迹。当时拆迁工人们正用一根大绳将这孤零零的门面墙拴牢,喊着“一二三”使劲地拉。李松堂着急地向他们大声喊:“别拉!这是玉壶春茶楼”。

后来,李松堂与拆迁工头商量出3000元,请工人不要把墙壁全部毁掉,希望能把墙上的砖雕完整保存下来。几天之后工人果然拆出“南式点心”四个字,李松堂急忙包好搬回了家,这下他完全肯定这里就是玉壶春茶楼了。

又过了几天,工人给他打电话说“玉壶春”三个字已经出现了,让他第二天来拿。可是,第二天报纸却大幅报道了“煤市街发现了玉壶春砖雕”的新闻,他在报纸上还被写成“坏人”。原来有个市民看见李松堂老在那里晃荡,以为是文物贩子,于是就给媒体打了热线电话举报,媒体得到举报联系了文物局出面保护玉壶春砖雕。李松堂虽然没得到那三个字,还当了一回“坏人”,但知道由文物局保存了砖雕,他也就放心了。

“玉壶春”牌匾后来被收藏进北京古建博物馆,而“南式点心”在松堂斋民间雕塑博物馆,这事让李松堂心有遗憾,一家老店的两个牌匾却分离两地,他打算有机会把“南式点心”砖雕也捐给古建博物馆,让两件古物团聚。

为了寻找老物件,李松堂做过不少匪夷所思的“傻事”,在朋友中传为笑谈。他寻访过大量的古老民居,不惜翻山越岭去参观。有一次他走到一处民宅门口,看到房檐上有三块精美的砖雕,其中一块是完整的,因年久失修而摇摇欲坠。正好一阵风刮过,李松堂怕风把砖雕吹落下来,急忙张开双手去接。房主被他的傻劲打动,告诉他还有不少拆下的砖雕都垒在猪圈里。他如获至宝,纵身跳入猪圈挑了10块,雇了辆驴车把砖头拉回来。他怕压坏砖雕,自己不敢坐车,带着满身猪粪一路走回来。

李松堂还干过一件更傻的事情,他曾经为了一座门楼而把整个院子都买下。朋友告诉他江西某村有保存完好的石雕门楼,他赶去一看非常喜欢。但院子属于兄弟俩,他们正要分家盖新房,不单独卖门楼,整个院子开价八万。想到江西门楼在民间几乎绝迹,李松堂还是咬咬牙买了,买下之后又雇人拆下门楼再雇车运回北京。这座来之不易的门楼后来陈列在松堂斋博物馆的醒目位置。

李松堂的收藏

记住北京的“芳华时代”

“我从小就生活在四合院,有着深厚的情感。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北京80%的老四合院已经消失了。”聊到这些,李松堂一声叹息。松堂斋博物馆建成多年来,成了很多北京市民寄托乡愁的地方。不少市民参观完博物馆之后留言感谢,有人这样说:“可看的北京四合院真的不多了,我们祖辈世代居住的无以计数的明清民居大多被拆除了,其实以前我也没有心疼过这些东西,可是参观后,特别是仔细观看了这些美轮美奂的构件,真有些怀念古都北京。感谢李松堂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的抢救和保护,让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迹,还可以延续我们民族的美好记忆。”听到这些话,李松堂总是对观众说:“谁让我是老北京人呢。”

但是,李松堂却于近日郑重地表示:他要对北京市民道歉,因为松堂斋博物馆一度辜负了人们的赞誉。问起其中原委,李松堂很难过地说,此前一直是他自己亲自管理博物馆,甚至自己解说接待游客,有时候一天接待上千人嗓子都说哑了,却乐此不疲。几年前他因为陪孩子读书到国外居住了一段时间,博物馆就委托给他人进行管理,却出现了纰漏,甚至让一些经营“一日游”的骗子乘虚而入,“忽悠”参观的游客买东西。回国之后,李松堂吃惊地看到博物馆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非常痛心,所以他决定暂时关闭博物馆,目前正筹备重新布展,明年将以一个新的面貌迎接观众。

在李松堂的设计中,重张的博物馆将增加分类、扩充展品,包括民间建筑构件的永久性展示,还会添加他多年收藏的儒家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以及佛教的唐卡、经书等珍贵文物,以提升孔庙、雍和宫文化氛围,活跃东城区的博物馆业态。

李松堂常说自己“腰缠万贯”但“身无分文”,这些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收集古物,却不曾出卖过一件,他的梦想不过是建一座博物馆把它们保留下去,让后人还能见识北京芳华时代的美丽。他甚至想过如果政府支持,可以用这些老物件恢复几条老街,他也曾经考虑过捐出三百对门墩给政府用于南锣鼓巷整治改造。

作为一位民间博物馆的创建者,李松堂走过的这几十年其实很艰难,随着文化从政府行为向民间行为的逐渐过渡,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和研究的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博物馆法,私人博物馆无法与国立博物馆一样获得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在发展方面也存在因无法可依致使经营方向迷失的危险。

对此,李松堂心里很焦急,他很清楚目前硕果仅存的私人博物馆都处境艰难,这项事业仅靠他个人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圆了博物馆这个梦,这是他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执着守望。

(原标题:“捡来”的博物馆)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