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北京南平里社区成立互助队 退休人员“结对子”帮扶高龄空巢老人

2018-07-16 10:26 北京晚报 TF0328

日常采买、洗涮缝补、求医问药……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北京不少社区从现实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居民内部资源。时间充裕、身体条件允许的“小老”们,积极主动协助社区工作者,共同照顾生活上存在现实困难的“老老”。你来我往中,街坊们的感情持续升温,更是对“远亲不如近邻”的生动诠释。

插图:宋溪

结对子

70岁的“小刘”认领了82岁的李大姐

“这些年轻人心都特细!时时为老人去想、去做。比如天一冷,就琢磨着包点饺子送到老人家里冻起来,吃的时候可以直接煮……”谈及活跃在社区的居民志愿团队,首都机场街道南平里社区书记张蕊有一肚子话说。

听到自己被称作“年轻人”,一旁的沙丽梅和侯丽丽忍不住笑了起来。退休在家、年近60的她们,实际上早已是不折不扣的“准老人”。但身为“幸福邻里互助队”骨干成员,在高龄空巢老人这些帮扶对象面前,可不就还是年轻人嘛!

据介绍,2016年初,南平里社区通过入户摸底调查与居民议事厅讨论,结合朝阳区创享计划,成立了“幸福邻里互助队”,吸纳退休人员与需要重点关注的老人们“结对子”。沙丽梅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早在多年前就对邻楼一位大姐尤为关照。那位大姐70多岁,老伴已经去世,子女不在身边,还戴着心脏起搏器。沙丽梅把自己的座机和手机号码都给了大姐,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对方,采买涮洗更是家常便饭。

互助队成立后,沙丽梅第一时间加入进来,跟被列为帮扶对象的大姐结了对子。一起加入的还有侯丽丽,与她结对子的则是一位80多岁的李奶奶。平时这些老人们有任何需求,像是扫扫屋子,给裤子、床单等修个边儿,都可以随时联络互助队员。

这种老人之间的“对子”,在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同样广泛存在着。“有时候社区这些孩子叫我阿姨,我就跟他们说叫大姐,阿姨都把我叫老了!”一进服务站,刘秀敏就爽朗地和社区工作人员开起玩笑。满头黑发、精神抖擞的她,一点也看不出已经年过七旬。

刘秀敏说话时,旁边的李湘秀一直笑眯眯地看着她。老太太今年82岁高龄,右腿做过手术,只能缓慢走平路,不能独自上下台阶。自从三年前老伴去世,李湘秀便成了刘秀敏“专职”的帮扶对象。

法华南里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邻里帮扶的契机源自社区党委于2015年开展的“党员齐行动,点亮微心愿”项目。李湘秀在项目发布后找到社区,表示孩子们住得远,又得帮下一代看孩子,顶多每周抽空来一天。老伴去世后剩自己一个人,每天空落落的不知道干嘛,希望得到帮助。

社区党委向党员们对接居民心愿时,李湘秀引起了刘秀敏的关注。她想起以前社区做志愿活动时,自己曾和李湘秀分到过一个值班组,当时聊得很投机。“原来是跟我一起值班的大姐有困难,那我就认领了吧!”

从此,刘秀敏早上出门买菜都会先去李湘秀家,问问她想吃什么,自家做好了饭菜也时不时地送去。有了“小刘”照顾,李湘秀的生活更有条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起来。

有信赖

“您把存折放好了,我帮您记着地方”

“党员齐行动,点亮微心愿”推出近三年,法华南里社区的帮扶对子达到近100对。日复一日的紧密联系中,老人之间发展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现在大姨肯定是离不开我,说实话我也挺离不开她的。”虽然时常觉得身上的担子颇重,但谈及大姨,71岁的居民贾秀芝感慨自己确实“放不下”。

贾秀芝口中的“大姨”,实际上与她并没有亲缘关系,而是相识已久的一位老街坊,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腿脚不好,儿子们又都住得远。热心的贾秀芝“认领”了她,每天上午9点过去“报到”。买菜做饭、洗洗涮涮,包括平日看病开药,全都一手包办。

一次深夜老人突发脑梗,说不出话只能敲墙,邻居找了贾秀芝过来,进到屋里发现状况紧急,赶快叫了急救车把老人送到医院。从此,老人对贾秀芝更为信任和依赖,甚至一度把家里的存折拿出来让她保管。“但毕竟我岁数也大了,不敢担这么重的责,我就说您把存折放好了,我帮您记着地方。”贾秀芝坦言,连老人的几个儿子都很听她的话,还告诉她“妈妈最相信的就是你了”。

因为与老人之间已经有了每天见面的默契,贾秀芝如果自家有事,都会提前向“大姨”请假。“有时闺女和老伴会打趣,说大姨真是您的贴心人呀,我们带你出去还得请假!不过认领之后,确实有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觉得自己得对人家负责到底了。”

除了居民日常帮扶,共建单位的加入也为邻里互助提供了更大空间。在首都机场街道,就有一个从街道层面上搭建的平台,将民航各单位的党团员吸纳到社区服务之中。“活动不便的老人想晒晒太阳,互助队‘年轻的老人’抬不动,就有共建单位的小伙子轮流到社区帮忙。”张蕊解释,“老人想理发,互助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也是请共建单位来上门服务。”

平时,南平里社区的互助队员们还会接受不少共建单位开展的培训讲座。“养生健康、手机操作、做发糕、种耳豆……这些我们都学!”沙丽梅笑言,这些讲座除了能够更好地帮扶老人外,也让志愿者们觉得充实有趣。

目前,“幸福邻里互助队”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了三十多人,定点帮扶的老人有20多位,实际帮扶人数则远不止于此。为了让队伍“可持续发展”,不断吸引刚退休的“年轻人”,张蕊想了不少办法。她在社区建立了“时间银行”,队员进行帮扶活动可以打卡积分。“即便兑换一张烙饼,拿回家都会很自豪--这不是花钱买的,这是我做好事得到的!跟家人一说也是一种宣传。”

求陪伴

哪怕去趟自由市场,一块聊聊天也好

虽然腿脚不好,日常的居家生活李湘秀还是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太太爱干净,每天收拾完了独自坐在家中,她最期待的,就是“小刘”按响门铃,讲讲一天所见所闻、陪她聊聊家长里短。赶上天气好,刘秀敏还会搀着她在小区里转转,晒晒太阳。

“我眼神不行,她会告诉我从报纸、电视上看的新鲜事儿。有时候我要是烦了闷了,她还能给开解开解。”在李湘秀眼中,刘秀敏就是自己的开心果。“小刘有知识,会讲道理,听她说话我心里舒服。”

而在南平里社区,互助队员们几乎接触到了社区空巢老人各种细枝末节的生活需求。令大伙儿没想到的是,在“精神慰籍”方面,老人的渴望几乎同样迫切。

张蕊回忆,有位老太太身体很好,老伴虽然坐轮椅,平时她也可以照顾,原本不在社区划定的“帮扶范围”内。听说了互助队后,老太太主动找来,表示儿子不在身边,老伴又出不了门,自己平时很孤单,“想买件衣服都没人陪”。她希望能有队员陪她出去逛逛,哪怕去趟自由市场,一块儿聊聊天也好。

这种对“陪伴”的向往,在老人中并不少见。侯丽丽除了照顾与她结对子的李奶奶外,平时也会做些随机的志愿服务。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大爷,队员们到他家不用管别的,听他说话就行。“讲过去、讲家长里短。说他孙子上学的事儿,说孙子个头高……我就静静聆听。上次讲过了的,这次再听一遍,走的时候老人还会跟我道谢。”

张蕊感慨,社区老人退休工资都还可以,平时不缺吃穿,但有时的确会非常孤独。她提起社区还有一位老太太,身体不错,却几乎每天都去医院“报到”。一方面老人没什么事做,再者她觉得万一自己出了什么状况,能得到及时抢救。张蕊得知后就劝她每天来社区“报到”,也算给老人找个营生。

去年,老太太曾经连续两天没来社区,电话也没人接,与她相熟的互助队队员们着急了。侯丽丽早上7点多就去老人家门口敲门,又多方联络她的女儿,得知老人是回老家看望亲戚去了,大伙儿才松了口气。老太太听说后感动得不得了,说自己真切体会到了社区的关怀。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分享到

北京通报7家单位巡视整改情况

北京全市普降中雨,晚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