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盘点古人消暑度夏方式:战国有“冰箱” 睡觉用“竹夫人”

2018-07-12 09:51 北京晚报 TF003

小暑刚过,即将入伏。躲在房间里吹着空调吃着西瓜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人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季?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但精神层面的“降温”毕竟无法解决现实的炎热,除了保持心态平和外,他们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办法……

作者:刘疆


元代刘贯道所绘《消夏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

古时候也有“空调房”

通风降水有凉气

先秦时期,主要通过建造台榭来避暑。台就是高台,榭则是建筑在台上的房屋,一般没有墙壁,类似于亭子。如《尔雅》: “无室曰榭”,《说文》: “榭,台有屋也。”这种建筑在高台上的亭榭,四面通风,古人在其中宴饮坐卧,能够起到很好的消暑效果,如《管子》中有“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汉代已经有了专门避暑的宫殿,称为清凉殿,也叫延清室。《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纳凉,“以画石为床,文如馆,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里面“清室则中夏含霜”,可见十分凉快。

到了唐代出现了更高级的“水力空调房”,称为含凉殿。《唐语林》记载:“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知节至,赐坐石榻。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种水冷建筑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见闻记》记载,天宝年间的奸臣王鉷便在家里修了个“自雨亭”,水“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据《旧唐书》记载,西海之上的拂菻国(也称大秦,即古代东罗马帝国),“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可见这种水冷技术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元代王振鹏所绘《大明宫图》中就有楼阁顶上装饰喷泉的场景,看起来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

除了水冷的办法,还有利用地井中的凉气来降温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旁边还有一座冰井台,便是依此原理降温。《邺中记》中有“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云仙杂记》记载唐代宦官霍仙鸣“别墅在龙门,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雕镂木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清代帝王则选择离开高墙深院的紫禁城,躲到水系丰富、绿树成荫的园林中避暑。据统计,乾隆平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圆明园,雍正更是达到了每年二百天之久。

换上夏衣摇扇子

“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局部,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古人也会根据季节更换衣物,在夏天穿葛、麻等植物纤维做成的衣服,这些衣服薄透凉爽,能够起到消暑的作用。白居易《夏日作》便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而用苎麻纤维纺织加工成的夏布更是轻如蝉翼、薄如宣纸。此外,通过特殊织造方法所制出的纱、縠和罗也是轻薄透气的衣物原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就是平纹纱制成,它轻薄透气,重量不足50克,穿在身上必然十分凉快。纱是官员、皇室成员常用的夏衣布料,《宋史o舆服志》记载,“诏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而据《国朝宫史》记载,清代皇后吉服褂的面料随时节而变,“春秋以缎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

明末冯梦龙纂辑《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篇描绘了一件珍珠衫,“暑天若穿了他,清凉透骨。”而《西游记》中四位菩萨用来戏弄猪八戒的也是件珍珠篏锦汗衫儿。神奇的珍珠衫不知是否真实存在,但古代确有一种用细小竹管串接成的网状衬衣,同样能起到透气隔汗的效果,称为“隔汗衣”,是一种普通老百姓常穿的夏日衣物。

如同夏衣一样,扇子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夏日伴侣”。扇子的起源很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扇子是湖北江陵拍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扇。除了竹编外,制作扇子的材料还有丝绸、纸张、蒲葵、芭蕉和羽毛等。汉代出现了丝绸制作的团扇,成书于汉代的《西京杂记》还记载了一种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宋代折扇由日本传入我国,到明代广为流行,人们手里摇着一把考究的折扇,成了身份的象征。

战国时就有了“冰箱”

睡觉时最常用瓷枕和“竹夫人”

“竹夫人”实物图

说到对抗炎热的工具,最能消暑的当然是冰了。我国在冬季采冰贮冰的习俗早已有之,据《周礼》载,负责冬季采冰的叫“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采好的冰贮藏在地下室里,称为“凌室”,到了夏天再把冰拿出来用。君主还要把冰赏赐给大臣,称为“颁冰”或“赐冰”,这一制度一直保持到了清代。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冰鉴,就是利用冰块来冰酒的器皿,可以说是最早的冰箱了。唐代,人们将大量冰块贮藏到夏天,杨国忠“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

宋代出现了各种用冰制成的冷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街市上有卖“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荔枝膏”等。《本草纲目》还有“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的记载。明清时期民间凿冰藏冰更加普遍,特别是北京地区,“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清代还有了家庭用的冰箱,一般为木质、瓷质或景泰蓝制成,里面放上冰块,称为“冰桶”。夏天不光能冷藏食品,还能对居室起到降温的作用。《匋雅》载:“其尤为适用者,莫如冰桶,各色俱备,且甚美观。冰桶制方,而盖分两半,各有钱窍五孔者二枝,木桶有铜箍两道,瓷桶亦摹仿箍式。”

夏日时节,为度过酷热的长夜,古人发明了用瓷枕消暑的办法。瓷枕出现在隋代,流行于宋代,它质坚清凉,中空透气,能够起到降低头部温度的作用。宋代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曰:“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正是瓷枕消暑的真实写照。宋代瓷枕艺术水平极高,形状有孩儿、卧女、老虎、狮子、楼阁等;装饰纹式有花卉、飞禽、猛兽、婴戏、蹴鞠、骑马、诗文等。到了明代,高镰《遵生八笺》中还有对宋代瓷枕神奇功用的描述:“有特烧为枕者,长可二尺五寸,阔六七寸者。有东青磁锦上花者,有划花定者,有孩儿捧荷偃卧,用花卷叶为枕者。此制精绝,皆余所目击,南方一时不可得也。有用磁石为枕,如无大块,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镶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为了在夏天好好入睡,古人还发明了“消暑抱枕”。《红楼梦》中,薛宝钗做了一首灯谜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这种特质的抱枕——“竹夫人”。竹夫人又称竹几、竹夹膝,也是夏季纳凉用的物品,它由竹篾编成,网状圆筒形,可怀抱人睡,以此消暑度夏。唐代陆龟蒙《以竹夹膝寄赠袭美》便咏叹道“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宋代苏东坡《送竹几与谢秀才》也提到了“竹夫人”:“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黄庭坚则认为“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又给“竹夫人”起了新的名字“青奴”,并为此写诗赞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簟,肌肤冰雪助清凉。”

(原标题: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3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