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观点

第三方测评鱼龙混杂如何选择?消费者需理性 企业可维权

2018-07-11 12:02 北京晚报 TF008

“疼!一天洗了15筒衣服,洗衣液广告啪啪打脸”“不能忍!11款牙膏全部D-,竟然连一款能凑合用的都没有!”……这类由机构或个人推出的第三方消费品测评,如今是层出不穷,他们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决策参考。然而,这些测评却鱼龙混杂,难辨真假,让消费者无从选择。

现状

各平台对同类产品的测评结果常常相互“打脸”

眼看盛夏来临,酷暑难耐,单靠防晒霜已经不足以抵挡烈日,周琳打算入手一件防晒衣。在网上搜索时,一则有关防晒衣的测评报告引起了她的注意。

“据说是中立评测,提供‘实验室级’的课题研究报告,选了来自13个国家59个品牌的80款防晒衣进行比较,里面既有经典国货代表和口碑户外产品,也有电商平台的‘爆款’。”周琳看到,这份长长的报告中,不仅逐一列出每款防晒衣的品牌、型号、面料和单价,还详细介绍了平台的具体评测方法及结果,“他们把评测的维度划分为‘基础维度’(防晒力、透气性)、‘附加维度’(防水性)和‘参考维度’(便携性、附属防晒设计、其他),分别对每款防晒衣的基础维度进行打分排名,‘附加维度’和‘参考维度’不计入总分。”

最终,9款防晒衣在平台的测评中脱颖而出,“他们还找了团队成员对这些推荐款进行试穿,给出使用体验,包括每款的优缺点,看上去还挺全面的。”更为“贴心”的是,报告中直接给出了推荐款的网购链接,点开就能下单。

正当周琳在为“9选1”的终极抉择纠结时,又一则防晒衣测评报告出现在相关搜索中。

相比之下,该平台的测评对象只有10款,但评测维度更加多元,除了紫外线防护系数、长波紫外线透过率等防晒力指标和透气性指标以外,还增加了透湿量和色牢度的检测,“另外,与上一个平台自制部分检测设备不同,这个平台是委托专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由专业人员来完成,感觉靠谱一些。”

不过,并非所有测评都看起来如此“高大上”。同样是关于防晒衣,周琳还遇到过一份令她哭笑不得的测评报告,“文中坦白地说,因为设备和资金有限,测试方法比较土,采用真人15分钟暴晒的方式来对备选的7款防晒衣进行测评。”几份报告看下来,周琳一头雾水,“各有各的标准,评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反而更不知道该信谁的。”

被测评弄晕的不止周琳一个人,作为新手妈妈,程洁在母婴产品的选择上向来谨慎用心,第三方测评往往会成为她参考的重要依据。但在反复比较中,她发现各平台对同类产品的测评结果常常相互“打脸”。

以儿童牙膏为例,A平台千挑万选评出来的推荐款牙膏,却在B平台不仅被检出可能致敏的防腐剂苯甲酸钠,还存在未标注使用方法和用量的问题,“防腐剂、发泡剂、摩擦剂……之前从来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牙膏还有这么多成分问题,有的其实也未必超标,但还是会被平台作为扣分项。”

质疑

测评报告被指出“移花接木”“抛开剂量谈毒性”

事实上,恰恰因为“自立标准”,一些测评机构曾经屡遭质疑。

此前,某自称第三方测评机构的平台发布报告,称10款国内畅销油辣椒全部因成分问题被评为最差级别D-(警示),而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产品中检出的矿物油成分。该机构援引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低黏度的矿物油饱和烃MOSH类物质能在动物体内积聚,并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中产生微肉芽肿。 一旦产品被检出该成分含量超过4 毫克/千克,则要被认定为“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进而直降4级成为垫底产品,由此引来轩然大波。

而这并非该机构第一次盯上“矿物油”问题。在另一份测评报告中,某知名品牌巧克力同样曾因检出矿物油,而被贴上了D-的标签。

对于这样的测评结果,该品牌巧克力所属公司并不认同,在公开回应中表示,机构报告中对相关产品“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的指控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对于矿物油的规范指标,因此该报告的结论属于“未经证实而传播的谣言”,违反了我国《食品安全法》。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专家也相继发声。“报告中存在‘移花接木’的问题。”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该机构参照的“迁移量”限值是指包装材料在特定实验条件下“溶出”的矿物油的量,不是食品或其他产品中矿物油含量的限量值,食品中的含量和特定迁移量并没有换算关系。并且,报告中虽然声称“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但并没有给出具体检测数值。

“另一个问题在于‘抛开剂量谈毒性’。”钟凯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为矿物油制定的终生安全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20毫克,欧盟规定的是每天每公斤体重12毫克,假设一个成年人体重60公斤,意味着每天摄入720毫克也没问题。换算成巧克力的话,相当于每天吃这款巧克力240斤,现实中显然达不到这个量,也就谈不上所谓的‘致癌’或‘有毒’。"

“这次评测的思路,比一两次测评结果引发的争端更加有害。该测评机构提出,他们检测的那些化学成分,并不在我国规定的食品标准之内,但他们‘认为’这些物质可能对健康有害。虽然他们宣称的理念,因为‘宁可信其有’、‘小心一下总没错’的心态,会受到许多消费者的认同,但是,如果对食品生产有足够的了解,就会发现,这种思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也撰文指出,“食品中的一些成分不属于国家标准,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个是该物质的安全性评估缺乏科学数据,不能妄下结论判断它是否‘安全’,另一个是,它的危害之小,在食品中的含量之低,根本不可能造成危害,如本文提到的矿物油。”

观点

一些测评“贩卖恐慌”,消费者要理性看待

“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本身的确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有关商品的规格、性能、体验等信息,帮助消费者进行选择和决策,也能够对商家形成一定的监督,让商家更全面地认识到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或提升,但前提是要做到客观公正、依法独立。”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表示,测评应当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不能将个别企业的利益掺杂其中,否则既可能误导消费者,也可能妨碍公平竞争。同时,要加强对消费品测评行为的监管,保障测评的公平与质量,推动测评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提醒消费者,应当辨明测评主体,“要看是质监部门进行的抽检,还是民间机构自己搞的测评。”朱巍还表示,如果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开,就要遵守《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不能为推广商品进行虚假宣传,也不能为打击竞争对手进行商业诋毁。

“一些所谓的第三方测评通过自设指标,将产品分出三六九等,特别是用‘标题党’的方式‘贩卖恐慌’,让消费者采纳他们的认证结果。但这些指标未必科学,检测方法也并不一定规范。更何况,通过操纵指标的权重,可以轻易左右排名结果。”钟凯指出,真正的测评成本很高,需要考虑背后究竟谁来买单。面对五花八门的报告,不能尽信盲从,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涉事企业如果认为利益受损,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 宗媛媛 插图 宋溪

分享到

宠物狗被逼成大胃王,流量何以让人疯狂

搬家费从1500涨到18000?计件费人头费等老戏码出新花样

女子网上找维修工通下水道花2700元购药水,乱索价平台也需担责

湖南固体饮料冒充奶粉事件2人被免职 将从严从重查处

丰巢因5毛惹众怒,对丰巢说不的上海小区已达116个,法官解读三疑问

丰巢收费遭对抗,免费保管12小时,消费者担心未经同意便放快递柜

网课旁边是香艳主播?有平台以网课教育为引流幌子,周边内容露骨

接龙小程序统计收款虽方便,幕后卖家知是谁?平台应履行监管责任

健身圈大事件:专业健身教练证书不靠培训直接买 谁在“放水”?

教育部:718家线上培训机构参与备案,问题机构6月底前完成整改

预付费新规正式落地前最后的疯狂?不少培训机构仍在号召家长囤课

教育机构“蹭名牌”,家长如何辨真伪?法官支招:注意招牌后的蛛丝马迹

看过即吃过?看吃播多为“心理代偿”,专家:猎奇受宠会导致更多效仿

“30+”要提防哪些职场陷阱?用劳动合同法带你看透《三十而已》

杜绝浪费!北京多家餐馆推出小份菜单人餐,还有“光盘”奖励

“防沉迷系统”破解很容易,想让孩子充实过暑假,家长得“根治”

如何培养真正的非遗传承人?不能只靠体验,还需成体系课程

护理员收入低流动大,养老院难招到大学生,留住养老人才先从“钱”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