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布客榜月度榜单:首推扬之水《物色》 用考古学成果研究文学作品

2018-06-29 09:50 北京晚报 TF0328

本月布客榜呈上今年4月出版新书。

作者:蔡辉


 

《物色:金瓶梅读‘物’记》 扬之水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粒珠花 一个世界

细心的读者会很容易注意到这本书副标题中,“物”字特意用引号标出。这可理解为强调,也可理解为此物非寻常物,以与主标题中“物色”一词相匹配。

“物色”源出于《礼记》,即:“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此“物色”指祭祀用牲畜的毛色。

到《文心雕龙》时,《物色》则成专章,列为“赋”的十五类之一,与宫殿、江海、鸟兽、田猎、游览等并行。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此时“物色”已从牲畜毛色升格为自然景色。

考察其中变迁,可知“物色”从一开始便被寄情,言物实为言己,只是由小及大,渐成可合法吟咏的题材,进而层积成巨大的抒情传统。其兴味在于:以无限的“物色”,赋予有限的生命以自由。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抒情传统已难赓续。

一方面,人已大大胜于物,当物被片面解读为物理、物力时,“物色”也就失去了被寄情的可能。

另一方面,“物色”已被排斥出现代生活,只在休闲时偶尔浮现。相比“物色”,我们更熟悉高度单调的格子间、汽车、公路和水泥盒子,在它们的磨砺下,现代人对于“物色”的感受力正日渐衰退。

由是观之,可知《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的价值就在于:它试图重建“物色”之美,唤醒我们对于“物色”曾有的那份敏感。

书中所及,皆为明代的帽子、鞋尖上的刺绣、文玩、名片匣子、酒壶、珠花、簪子之类,从《金瓶梅》中找根据,辅以文物图片,给读者以闯入明代超市之感,而这又确确实实是前辈们的生活,在他们过分的繁琐背后,是过分的从容与优雅。

从物质文明史的角度读古小说,或称为“识小”,非罕见路径,但扬之水先生考证繁密、笔笔扎实,擅在原文本之上别立境界。对于学者,它是极好的论文,对于普通读者,它又是“物色”的教科书。

首先,“物色”是变化的概念,不动则不足以摇心旌,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的时代中,相比之下,四时变化、阴晴圆缺、花开花谢便显得有些缓慢,唯有跨越更大尺度历史的“物色”,方能唤醒人们对变动的敬畏。面对《物色》中五百年前的旧物,颇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沧桑,而那恰恰是“古今之变”的结点,跨过去了,一切便再也无法复归。

其次,“物色”离不开“与心徘徊”,作者将头面、装饰写在最前面,因为妆容之美最易打动心灵,作为后人,我们只能用想象拼出曾经的图景,则不能不动于心。

再次,“物色”离不开“以少总多”,虽一件文玩,也是无数代人的选择堆积而成,时代背景消失了,则他们当初为什么这样选择的原因也变得模糊。玩味其中丘壑,并不亚于山水,特别是当自然的山水已被占尽,余者又被包装成风景区的背景下,也许身边的趣味更胜于远方。

确实,在《文心雕龙》的《物色》中,还需“江山之助”,而《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则聚焦于日常用具。只是“江山”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陌生之物,甚至连小说、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都在大幅衰减中,可见,山水之路已不通行,而沿着一根簪子,或许更容易到达过去。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1700—1845》(美)范岱克 江滢河 黄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有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外关系史已经被学界多次予以展开,而该书从特别的视角切入,聚焦于广州一港,利用极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至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它揭开了包括引水、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等在内的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实践和程序,重新审视和反思了广州及清代对外贸易体制的成功和失败。而彭慕兰认为,这部作品论述了在广州的东南亚人、西方人和中国人如何互动,合法和非法的贸易如何在广州协同共生,“过去那些只关注中英冲突的老一套论调,看起来需要重新检讨了”。

 《红发女人》(土)奥尔罕·帕慕克 尹婷婷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红发女人》是诺奖得主帕慕克的第十部小说,已经在他脑海里酝酿了30年,起自他在1988年见过的一对情同父子的挖井人。《红发女人》也讲了挖井人的故事,井成为一种意象,罪恶和耻辱在黑暗中暗流涌动,伺机喷涌而出,而主人公和红发女人的相遇,变成了一口让他一生不得安宁的井。帕慕克一如既往在小说中投射入他的政治关怀与思考,但在这部作品中,他重新回溯了经典传说的资源,以此构成叙事的基石。和他之前的经典作品相比,《红发女人》中有一种寓言般优雅而精准的感觉,更能触动人的精神世界。

《古代世界:追寻西方文明之源》(英)理查德·迈尔斯 金国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代世界》可看作一部世界古代史的入门读物,讲述了浩瀚文明的史诗典故,以及一座座塑造了今日世界的都邑城垣。人类进步的历程是一条充满了开化启蒙与暴戾恣睢的征途,盖世伟业,血流成河,相互交映。作者追溯至遥远的过去,那些人物和地点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在通俗流畅的叙述中纷纷变得鲜活起来。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首座城市到古埃及的死亡祭仪,从发明字母的腓尼基航海者们到残忍暴虐的亚述帝国,继而一路至雅典和罗马这些伟大的城邦国家,人类通过选择与陌生对象一同生活于大型的城市社群之中,扬长避短,开启了文明并塑造出现代世界。

《苏珊·桑塔格全集》(美)苏珊·桑塔格 黄灿然 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她写作领域广泛,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历史小说《在美国》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也创作了大量对时代和文化的批评,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作品此前在中国有零散出版,这一版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也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两卷日记,共16卷,280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文学家的作品全集,具有重要的学术、出版意义。

 《罗马与中国: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国》(奥)沃尔特·施德尔 主编 李平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罗马与中国》是一本关于早期中国与古罗马帝国比较研究的论集,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个向度,提供了重新观察、审视和反思中西方中古历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书中共收录7篇专论,虽然没有对两个帝国的运作进行系统的分析,但最重要的是,充分运用了比较的视野看待问题,通过比较表明:两大帝国时代大抵相仿,都控制着空前巨大的领土,展开行之有效的行政运作,甚至出现了类似的困境,同时也都需面对相似的外族入侵问题。这一横向比较的视角,给历史研究在描述的清晰性和因果分析的坚固性上带来重要助益。

《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英)菲利普·鲍尔何本国 译 译林出版社

同是黄色,藤黄、镉黄、铬黄、柠檬黄有什么区别?梵高的《向日葵》使用了其中哪种颜料,以至于褪色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从化学角度切入艺术,举以丰富例证、典故与轶事,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这部有趣的作品讲述了各种颜料的发明和改良过程及其在艺术与更广范的社会生产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化学工艺如何催生了西方绘画的颜料系统,重要艺术家、画派如何接受并使用新材料。艺术和科技相互促进,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荷)伊恩·布鲁玛 倪韬 译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日本之镜》通过对日本电影、戏剧、文学、艺术、流行文化、神话传说等进行有趣的探讨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作者伊恩以幽默的文笔,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揭示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英)尼尔·弗格森 陈毅平 译 中信出版社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但在弗格森看来,至少在前半生,他是一位康德式的理想主义者。在弗格森这部为基辛格写就的传记(上半部)中,可以看到一个初入白宫的犹太青年政治家形象: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少儿时代,长大参军参战、成为大学教授,再到成为美国政坛的新星。作者循着这一履历,着重于基辛格深受历史研究和理想主义哲学研究影响的思想轨迹。关于基辛格的作品已有很多,但这本书的作者掌握了丰富的资料,查阅到大量未经披露的基辛格的私人文件,还对基辛格本人做过多次长时间专访,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1863-1923)》(英)查尔斯·德雷格 潘一宁 戴宁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晚清的中国海关由英国人掌控,高管几乎全是欧洲雇员,名义上是中国的“洋大臣”。作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臂膀的包腊便是其中佼佼者,其子包罗则是赫德继任者安格联的心腹,常年代理税务司职责。英国学者查尔斯·德雷格通过搜集大量中国海关文献、家族档案和口述资料等,讲述了包氏父子效力中国海关的故事,进而呈现中国海关洋员群体以及当时的政治、外交和沿海通商口岸的社会变迁的面貌。珍贵的是,这部作品展现出的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近代史,包腊父子的日记按照典型欧洲人的叙事风格进行讲述,生动有趣,作为对照和补充,读来亦可反观自身。

《山本》贾平凹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贾平凹新作《山本》是为秦岭立传的作品,浸润了他对自己所生长的这座大山的深厚感情。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岭山中一个叫涡镇的地方,在军阀混战的乱世里,顽强自保却最终毁灭的命运,如贾平凹一贯手笔,气韵饱满,荡气回肠。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中对于秦岭山水草木、沟岔村寨的勾画,对当地风物习俗的描写,清晰而生动,仿若一部秦岭风物志,令人读来如置身其中。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美)凯瑟琳·格雷厄姆 萧达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华盛顿邮报》的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上,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性榜样。她一手打造媒体帝国,与12任美国总统谈笑风生,与各界精英私交甚笃,小布什曾说:“总统们来来去去,而她知道他们所有的一切。”作为主流大报的掌舵者,她也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当事人和记录者,带领邮报在五角大楼文件泄露、“水门事件”等新闻事件中坚守媒体良知,奋力抗争权威,从新闻角度重现美国当代史。该书出版后曾获普利策奖。

《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美)彭慧萍 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学者彭慧萍站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以时局变迁下南宋官制异动为经,以宫廷画师的职官迁转、调度运作、画艺薪传为纬,剖析为何宋室南渡,朝廷无法复置如同北宋翰林图画院,省舍独立的实体画院。研究结果表明,南宋由“御前画师”、“非御前画师”两大模式供职宫廷,为远绍唐代、汰换北宋、孕育元明清宫廷绘画机构运作机制的摇篮推动者。此一运作模式,在宋亡后不断转型,由御前画师蜕变为后世对南宋实体画院制度的想象。全书文字古典优美,视野宏阔而目光锐利,读之恍若置身南宋。

首先推荐的是扬之水的《物色》,扬之水多年来致力于文物考古,用考古学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从她这部充满趣味的新作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她将目光聚焦于明代奇书《金瓶梅》的名物研究,《金瓶梅》向来以对明代社会生活丰富琐细的描写而为人称道,通过对金银首饰及床、盒具、酒器等兼以考古学角度的发掘,昭示出文学笔法之外的明代生活风貌。

还有两位杰出女性值得关注。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和思想者苏珊·桑塔格,另一位是《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上海译文社出了桑塔格的作品全集,对她的研究和阅读者来说功莫大焉。格雷厄姆一手打造媒体帝国,亲历“水门事件”等世界性新闻,从媒体角度看美国现代史。这部自传也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获得普利策奖。

书单中还有一位著名男性,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部新出传记描绘了他理想主义的一面,在既有传记中相当少见。

帕慕克的《红发女人》,贾平凹的《山本》,一中一外两位作家的新作撑起了榜单中的文学板块。作家总是被不断和自己以前的作品相比,贾平凹更深地回到自己的地域文化历史中,而帕慕克则在他惯有政治意涵之外,回溯到文化的精神源头,写出了一部典雅之书。

历史方面,本期推出《古代世界》、《罗马与中国》、《龙廷洋大臣》三部,都出自外国学者之手,借比较史学之眼,洞察我们自己的古代和近代,也睁眼看世界。

科普类和艺术类有一部入选,分别是《明亮的泥土》和《虚拟的殿堂》,各自探究颜料和南宋画院的历史(其实颜料史也和艺术史有交叉),一通俗一学术,从某个角度说,把握住了中外艺术的“外在”和内核。还有一部有趣的日本文化史读物《日本之镜》,阐述日本文化中的矛盾特质,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

(原标题:布客榜月度榜单:“物”与人)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七月新书这几本不容错过!边看书边思考,美食地理两手抓

月度书单出炉这几本上榜啦!来一场真正有质量的阅读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