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名师大家遗书绝笔都写什么?王国维: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2018-06-28 11:35 北京晚报 TF0328

更令人回味的是王国维,一位柔弱文人的抗争。任教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专擅“冷门”学术,在今天竟成“热门”,出现“国学热”,王国维竟成了“明星”。回想王国维纵身一跃,殒命昆明湖,让人悲叹不已,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图1)。

作者:天渊


 

图1

近代  王国维

王国维遗书,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书法不乏晋韵唐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和之境与儒雅之概,颇具学者风范,无疑与他的为人性格、读书品质都颇有相似之处。此件遗书法度谨严、气清质朴,平静泰然。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晚清秀才。中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

释文: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藳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犇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图1)

如果说,以上各家的绝笔,或多或少有一些时代变化甚至激烈变革的社会背景。纯粹对于人生和死亡有深刻感悟,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图2)。与他平时的书风截然不同,而且是写在一张稿纸的背面。很多被严格自律习惯所掩盖的性情一瞬间流露出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遂成千古绝唱。

书法史中的大师,很多高寿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死亡的理解,有超脱之情。如陶博吾的“慎独”(图3);林散之的“生天成佛”(图4);邓散木活了66岁,谁能想到平生最后的墨迹,竟是一丝不苟的楷书作品(图5)。作为书法史中“最勤奋的人”,一生书印作品几十万件,这是一种极致;赵之谦是另一种极致,一生刻印不到四百方,却成为篆刻史中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终留下的绝笔是“学成致用”四个字(图6)。

潘天寿的绝笔更具悲情色彩。在进行批判后返回杭城途中,捡到一张香烟纸,在背后留下他一生中最后的诗句(图7)。

1979年初秋,陆维钊因病住进浙江医院。这年年底,重病中的陆维钊得知潘天寿墓碑要重写的消息,坚持要做点什么。在家人搀扶下,硬撑起衰弱的身体,写下“画家潘天寿墓”(图8)。刚刚写完,他便头晕目眩起来,而且还呕吐不止。从那以后,病情越来越重。1980年1月30日,陆维钊不幸溘然长逝。这六个篆书大字成为了他的绝笔。由此可以看出陆维钊的重情重义。

每一种绝笔,都是一种人生,都有一个故事或传奇。活过,爱过,写过。

图2

 

近代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绝笔。弘一在1942年10月13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绝笔。原件写在宽约三寸,弘一写过字的纸片背面。字如核桃,点画纵横,结体已非往昔的严谨,但四字分布井然;墨色由浓到淡,不复平时那般精致。笔情墨性中传递出一缕悲怆而恬然的韵致。“见观经”三字墨色较前愈见枯淡。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有说不尽的“香光庄严”。

李叔同(1880-1942),字息霜,别号漱筒。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做过教师、编辑,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释文:悲欣交集(图2)

图3

当代  陶博吾

陶博吾绝笔。作于1996 年 6 月 9 日,15日去世。化用吴昌硕、齐白石笔墨,自我挥运,炉火纯青,迥出时流。笔墨厚重,虽少了豪迈气力,返璞归真,不失自然率意,耐人寻味。

陶博吾(1900-1996)字博吾。当代隐逸派书画大家之一。

释文: 慎独。     (图3)

图4

现代  林散之

林散之绝笔,纸本,纵75cm,横20cm,现藏安徽省林散之艺术馆。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92岁生日,之后没多久的一个中午,老人写下“生天成佛”。此后,再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12月6日离开人间。这幅作品笔墨清淡,墨色淋漓,布白精道空灵有禅意。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将绘画中的墨法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新天地。

释文: 生天成佛。(图4)

图5

现代  邓散木

邓散木绝笔。楷书取法欧体,将欧体的险绝劲峭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而不露,流露出碑刻本身的金石气息,极为可贵。

邓散木(1898-1963),字纯铁,斋名厕简楼。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释文: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图5)

图6

近代  孙中山

孙中山绝笔。据孙中山葬事筹备处编的《哀思录》记载,1924年底,孙中山抱病到北京讨论国事,因病情恶化,于1925年1月26日被急送协和医院。当天手术,后来放疗效果不佳,于2月18日出院。题词很可能就书于病情稍有稳定的2月上旬。出院后病情每况愈下。由此断定这是他最后一幅题词,弥足珍贵。

书法取法颜真卿、苏轼和魏碑,以厚重示人。笔画瘦硬细劲,魏碑笔法为主,平淡谦和,无疲弱之相,殊为难得。

孙中山(1866-1925),字载之,号日新。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释文:学成致用。(图6)

图7

现代  潘天寿

潘天寿绝笔诗稿。非常条件下仓促写就,已无需细论笔墨。看淡生死,才能如此镇定。前人说,诗言志,用在此处至当不过。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中国现代书画家、教育家。

释文: 千山复万山,山山峰峦好。

       一别四十年,人老山未老。

       莫以幽房窄,心随天地宽。

       倘能免罗织,自古有沉冤。

       不因罗罪深,逃名痛未遐。

       知应得回乎,痛下砭针时。(图7)

图8

现代 陆维钊

陆维钊绝笔。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精书法,擅山水、花卉、治印。晚年以书法驰名于世,融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蜾扁””。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释文:画家潘天寿墓。(图8)

图9

当代  王蘧常

《十八帖》是王蘧常的代表作,包括《十八日帖》、《长笺帖》、《逸梅帖》、《足下帖》、《新正帖》、《运天帖》、《同好帖》、《前书帖》、《春间帖》、《今病帖》、《岳麓帖》、《近君帖》、《中夜帖》、《理学帖》、《塞翁帖》、《承问帖》、《头痛帖》、《归本帖》。

《十八帖》也是王蘧常的绝笔,此处选为《十八日帖》。从王蘧常一生来看,留下了大量手札,或写给家人、亲戚,或写给朋友、弟子,或回复社会来信。这些手札就书写内容看,有学术上的答疑解惑,有亲朋间的感惠循知、嘘寒问暖,还有自述身体近况,无不真切生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人事亲情。回顾其一生,以章草为主。书风老辣,个性强烈。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早年曾从师沈曾植治学。毕生致力于书法,精心研究汉简,欲化汉简、汉帛、汉陶冶于一炉,拓展了章草之领域和表现力。

释文: 十八日书悉。屡欲我书十八帖,何敢续右军之貂?但以足下情辞恳款,又不忍拒。此书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谓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图9)

(原标题:绝处得永生(下))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