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科技

真实恐龙和《侏罗纪世界》一样吗?听中国古动物馆馆长讲化石的故事

2018-06-22 10:30 北京晚报 TF000

《侏罗纪世界2》的上映再次掀起恐龙热。遥想20多年前《侏罗纪公园》第一次现身的时候,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大胆地把他的故事建筑在了当时最新研究上:古遗传学研究、DNA拼接复原、热血而敏捷的恐龙。他甚至在书中加入了一段真实存在的DNA序列;而导演斯皮尔伯格的银幕版本更是塑造了一代人对于恐龙的想象——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鳞片、从棕到绿的暗淡颜色、体形惊人、制造可怕的破坏……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恐龙,依然是这样的形象。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当年让我们迷恋的《侏罗纪公园》和许多童年时期默认的“常识”,都已经在这20年内被颠覆。中国许多地方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化石发现地,越来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恐龙,只是我们向远古出发的一个记号。现在我们知道,很多恐龙像鸟类一样身披羽毛,恐龙也没有灭绝,现在地球上的1万多种鸟类就是恐龙未亡的后代。

中国古动物馆和北京动物园的“活物”们就隔着一条街,青色古堡式博物馆建筑背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橙红色大楼。上了出租车只要告诉司机“门口有俩大恐龙”,就行了,那是中国古动物馆的记忆坐标。

“如果需要用一个词形容生命,那一定是‘演化’二字。因为地球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芸芸众生,林林总总,经历了约40亿年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说。他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家身份加上他的大眼镜,你也许会觉得这人一定严肃又不善谈。其实恰恰相反,王原既幽默又能把科普讲得深入浅出。

从地质到科普,

不断探索地球生命

1991年大学毕业,作为唯一一名被录取的研究生,梦想研究恐龙的王原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的老同学中,有出国的,有转行做公务员的,还有一些因为炒股发了点小财。或许对他们来说,地质系的理学学士只是张文凭。年轻的王原倒没想那么多,“只要好好干,准能留所工作。”

做古动物研究就得经常出野外采集化石,这种生活很苦。有一回王原在新疆,遇上刮大风下大雨,帐篷都给吹翻了,很是狼狈。王原却觉得很有趣,“你在城市可体会不到”。2004年,当研究所领导找到这个“对科普表现出兴趣”的博士,问他愿不愿意受聘出任中国古动物馆馆长时,王原知道,自己可能要“跨行”了。

古生物学实际上是研究化石的一个开始。古生物学非常有趣,尤其是小朋友们会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大家都很喜欢恐龙。恐龙是我们古生物学的一个形象符号,一个最佳形象代言人,但是恐龙只是古生物学的其中一部分,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要远远大于恐龙。

考古、历史一般都是文科的,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个下级学科,实际上它是地质学和生物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属于理科。王原经常会用一句话来区别考古和古生物,用时间来分:“一万年以前,是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一万年以来,是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考古学肯定要研究关于人类的有文字记载的、比较确切的、和人类历史相关的一些历史,文化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是,这之间实际上是有交叉的,交叉在哪里呢?那就是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那些比较早期的现代人是双方都有的研究范畴,因为那时候还没太多的文化艺术和政治方面的内容。

漫长的演化,

给了从鱼到人的机会

从鱼到人都是有脊椎的动物,这部分的演化历史只是40亿年中的一段,占五亿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搞地质、古生物的人说时间就跟玩一样,一说就是几百万年,其实这都属于误差范围之内,所以也可以证明一个古生物的演化确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地球的演化经历了很久,最早的生命可能就是一个单细胞生物。距今五亿多年的时候才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鱼,这个时期叫“寒武纪”。之后直到距今六七百万年前,才在非洲出现了古人类家族的最早成员。所以,人的出现在地球演化史中是非常晚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

科学家们在研究生命演化历史和地球演化历史的时候,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媒介——化石。化石需要两个重要的鉴定特征:第一,要有生命、生物结构;第二,要有一定的年代。

王原说,恐龙的灭绝大家都很关注。曾经这么庞大的动物,几十米长,怎么就在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呢?所以说《侏罗纪公园》是一部非凡的影片,它的确是把古生物的形象深刻地推广到了大众的头脑当中,也掀起了古生物热。“我们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有这么多人关注古生物,也关注古生物学的研究。”但是,以古生物学者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是错误百出的。虽然制片方也找了科学指导,但科学指导与电影展现有冲突,因为制片方想把影片做得恢宏、惊险。电影有时候不会从科学角度来考虑这东西长什么样,而是要从影视传播的角度出发。比如大家熟知的迅猛龙,电影中复原成身高2米身披鳞片的凶猛杀手,而真实的迅猛龙其实是身高70厘米、身披羽毛的“温柔”形象。

循着化石线索,听它们讲故事

世界上恐龙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中国古动物馆以前做过一个统计,到2014年的5月,中国发现有244种恐龙,是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

全球大概有1000到1200种恐龙,中国的恐龙总数占到了五分之一左右。中国不仅是恐龙的大国,也还有很多其它非常重要的生命,比如说世界上的第一条鱼,这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只脊椎动物,也是在中国出现的。

每个曾在这座星球出现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件珍藏在博物馆展厅的化石都值得凝视。其实它们都会说话,向人们讲述生命长河里一个又一个奇迹。

《听化石的故事》让人们循着化石的线索,去了解它们背后波澜壮阔的故事。它集结了中国古动物馆里60件真正的稀世之宝,展开一段长达五亿年的漫长演化历史,翻开书,能找到世界上的第一条鱼、世界最原始的龟、恐龙时代的吸血鬼、中国的第一龙、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中国最原始的鸟、长相凶猛的素食者……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关于古老生物的书,大概是因为我们一出生就在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人类从未停下对未知的探索,包括远古、现代和未来;我们一直都渴求了解这个世界,生命的起源和开始。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

王原说,人类的出现非常的幸运,我们只是动物界中的一员,我们本身也应该非常的谦卑。因为在地球的整体演化当中,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演化结束了吗?人类向哪里去?其实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其实演化还并没有结束,正如王原馆长在书中说“生命不息,演化不止”。

作者:王原,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古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与地质古生物学的科普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北斗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完成技术验证,确认各国意见后将向全球发布

“天问”“嫦娥”新帮手:我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正式启用

全国首批!延庆挂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戴口罩也能人脸识别、蓝牙解锁车门……进博会勾勒智慧生活新图景

“天问一号”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已在轨飞行98天

华为Mate40系列正式发布,亮出史上最强手机,对决新iPhon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