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天下三大行书”都涉及“死亡”问题 这些历史名人的绝笔都写了什么?

2018-06-21 10:25 北京晚报 TF2018

就现存墨迹来看,书家早年留下的作品,可能不是平生真正的“第一幅字”,却是后世所能见到真的“第一幅字”,绝笔毫无疑问属于人生的“最后一副字”。以“第一幅字”是起点,“最后一副字”为终点,见证彼此一生活成什么状态。人生过程中,书法是最好的记录。

作者:天渊


书法史中的“天下三大行书”无一例外都涉及到“死亡”的问题。

从根本原因上来说,王羲之是服药而亡。永和十一年三月(355),53岁的王羲之不堪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合作,挂印而去,并在父母墓前发誓永不为官。提前退休后,他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不远千里采药石,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舟沧海。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颜真卿的绝笔应该是《祭侄稿》,却孰想出来一个“天中山”。唐朝末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企图借助颜真卿的崇高声望招徕天下名士,便以丞相之任相诱。颜真卿大义凛然、愤然呵斥,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遂作遗表、墓志、祭文,写下“天中山”。有人认为,颜真卿将自己比喻为天中的一座山,大唐王朝的中流砥柱,傲然挺立,不与李希烈之辈同流合污。

苏轼是一个“乐天派”。“乌台诗案”案发后,官兵强行进屋将苏轼五花大绑,苏轼只淡淡的对妻子说了一句:“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了解这个典故的人,便能破涕为笑。

有人说,王铎时为了书法而选择了苟且偷生。王铎立志要通过书法名垂青史。王铎最终做了“贰臣”,在清代活了不堪重负的八年。绝笔《题素漱剪裱册》应是巨幅剪裱而成,并非原貌。从笔法和字形来看,比起他诸多腾挪跌宕的作品明显收敛了很多气势,平淡许多。生逢改朝换代,经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还有什么看不透呢?

史可法和黄道周所处的历史背景近似类似,只是清军变得更加残暴凶狠。在生死关头,心情格外沉重,最担心是家人,而不是自己。史可法的遗书,已经不简简单单的书法。虽然大军压境,遗书却以楷书书就,极其镇定从容。就这一份英雄胆色而言,令后人敬仰。

林觉民的《与妻书》很特别,是一封写给妻子的诀别信,所以也是一封“情书”,但并非只是儿女私情,而是家国情怀,令人荡气回肠。

令人感慨的是,林觉民的时代背景仍然是“抗清”,与数百年前的史可法、黄道周遥相呼应。不同的是,一个是面对新王朝的兴起,一个是面对旧王朝的没落。

与这些人相比,更令人回味的是王国维,一位柔弱文人的抗争。这位任教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专擅“冷门”的学术,没有想到在今天竟然成了“热门”,出现了“国学热”,王国维竟成了“明星”回想王国维纵身一跃,殒命昆明湖,让人悲叹不已,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十六字遗书。

康有为在戊午年(1918)六月六日留下《绝命书》,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这位早年曾是激进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则是保皇党的重要角色。谁又能想到,同样是广东人,成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最终留下的是“学以致用”的四字题词,而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联语和“天下为公”的箴言。

近代大儒沈曾植章草对联“岑碣熊铭入甄选,金石绣段助裁纰”乃绝笔之作。1922年11月20日的午后,也就是写完这副对联的当天傍晚,沈曾植突然发病,次日凌晨三点就撒手人寰。沈曾植是学问大家,一代宗师,易箦前撰楹联平静如常,此乃书法大雅境界,至为难得。

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在上海家中突患中风病逝。流传最广的原因是因为银行倒闭了,老人的存款很多,一下子急死的。其实不然。吴昌硕爱吃零食,年龄大了导致无法消化,遂至不起。他留下的绝笔却是“无事”二字。他的故去,就像跟世界开了一个玩笑。

如果说,以上各家的绝笔,或多或少有一些时代变化甚至激烈变革的社会背景。纯粹对于人生和死亡有深刻感悟,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四字绝笔。与他平时的书风截然不同,而且是写在一张稿纸的背面。很多被严格自律习惯所掩盖的性情一瞬间流露出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遂成千古绝唱。

董其昌82岁留下了绝笔行草《紫茄诗长卷》这一经典之作。“人书俱老”足以当之。赵孟頫贵为帝胄,活了68岁,在当时算是高寿,平生的绝笔为《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赵的一生极为勤奋,与董其昌类似,从不曾放下笔墨,留下的绝笔也还是长篇。像弘一法师等人的绝笔更像“绝笔”,通常只有几个字,从笔墨上看出人生理念。

书法史中的大师,很多高寿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死亡的理解,有一种超脱之情。比如陶博吾的“慎独”,林散之的“生天成佛”。

邓散木活了66岁,谁能想到平生最后的墨迹,竟然是一丝不苟的楷书作品?作为书法史中“最勤奋的人”,一生书印作品有几十万件。这是一种极致。赵之谦是另一种极致,一生刻印不到四百方,却成为篆刻史中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赵之谦平生最后一方印为54岁时所刻的“赐兰堂”,在行将结束篆刻创作生涯之际留下此作,尤显珍贵。

潘天寿的绝笔更具悲情色彩。在进行批判后返回杭城的途中,潘天寿捡到了一张香烟纸,在背后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诗句。

1979年初秋,陆维钊因病住进了浙江医院。重病中的陆维钊知道潘天寿的墓碑要重写的消息,坚持要做点什么,挥毫用篆书写下了“画家潘天寿墓”六个大字,成为了他的绝笔,由此可以看出陆维钊重情重义。

颜真卿绝笔 天中山

碑刻现存放在驻马店市天中山景区。一道照壁墙内镶嵌着四块方形青石碑,“天中山”三个大字各占一块,最后一块刻有“周公营落建表测影,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颜真卿”等小字。这通石碑是在清朝道光十年,汝宁府根据拓本临摹重刻的。文中一字一划都表现出了颜氏楷体书法刚劲雄浑的神韵,从中也体现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天中山碑文不仅表明了颜真卿希望天下统一,中原平定的愿望,并且使这座天下最小的山名扬天下。古代人尚天,把北斗星称为天的中心,可以左右人间地上的一切。由崇拜天中又把目光转向寻求地中。天中与地中是相通的,唯其如此才可实现天人合一,皇权神授的目的。所以才有周成王派人到此测影,定此地为天下之中。从此,天中山便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体现了古人主张国家统一、忠君爱国和平安和谐的思想。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公开反叛对抗朝廷。他以蔡州为据点,占许昌,攻开封,围汝州,侵占中原大片土地。建中四年(783)元月,德宗皇帝下诏派四朝元老、太子太师颜真卿到蔡州劝谕李希烈。75岁的颜真卿从此踏上死亡之旅。李希烈为了使颜真卿折节屈膝为其所用,想尽了办法百般刁难和威胁。最终都是白费心机。之后,就把他囚禁在蔡州的龙兴寺内。居住在蔡州城内的一位老学者久慕颜真卿的声望,想办法打通关节见到了颜真卿老人,要求他写几个字作纪念。颜公就在这里写下了雄浑道劲的天中山碑文。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谥号“文忠”。唐代名臣、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米芾《公衮帖》,宋大观元年(1107)末,宋拓绍兴米帖,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兹审石室书记瑛公住持昌国州隆教禅寺,凡我与交,因词劝□ 处西湖之上,居多志同道合之朋;歌白石之:芾顿首。衰老拖曳,损病在假,浩然欲归残水,不可。趁开春定谢事东归也。便介来问讯取书,执笔念无人可作书,永怀君子。碑诏一本奉寄。侍奉外千万加爱加爱。芾顿首。公衮人英。十一日。

此帖为致曾纡(字公衮)书札,是米芾生涯之末的作品,在在可以看出笔迹中苍老的痕迹,就“衰老”二字而言,“老”字就老练许多,“东归”二字亦如枯树枝,枝枝瘦劲无比。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遂有室迩人远之叹。第恐大瀛之小刹,难淹名世之俊流。石室长老禅师,学识古今,心忘物我,江湖风雨,饱饮诸方五味禅;捧喝雷霆,显扬圣谛第一义。扫石门文字之业,传潜子书记之灯。鈯斧既已承当,办香须要着落。望洋向若,不难浮尊者之杯;推波助澜,所当鼓熏徒之帜。即腾阔步,少慰交情,开法筵演海潮音,龙神拱听,向帝阙祝华封寿,象教常隆。

董其昌行草《紫茄诗长卷》,纵24.5厘米,横41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书此卷时已经82岁。全篇清新隽逸、秀美绝伦,然又不乏老辣,虽不能说是董氏极品,但也是其上乘代表作。此卷作品疏朗闲适,轻歌曼舞,是一种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不计温饱、寄情翰墨的精神生活写照。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王铎《题素漱剪裱册》纸本,纵36厘米,横18厘米,共21面,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谥文安。明末清初书画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史可法遗书六帧

释文:

观史可法平时的手札逸笔草草,遗书却以楷书书就,一丝不苟,无一懈笔,表现了镇定自若的大将风范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元年(1628)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埋葬在城外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

赵之谦 赐兰堂 印

释文:赐兰堂

此印为赵之谦54岁时为潘祖荫所刻。刻款中称:“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这是赵之谦赴江西之后唯一所刻的印章,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方章。印文自然安详,刀法从容,无一丝烟火味。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绘画上,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法上,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沈曾植 绝笔七言联,纸本,纵147厘米,横36.5厘米,为西泠印社2009秋拍 成交价268.8万元。

释文:岑碣熊铭入甄选,金石绣段助裁纰。

此件对联作于1922年11月20日的午后,数小时后,也就是写完这副对联的当天傍晚,沈曾植突然发病,次日凌晨三点他就驾鹤西去。沈曾植是学问大家,书法宗师,去世前撰楹联平静如常,以学论艺,用典藴藉,措词舒缓而隽永,是无我胸怀。书法由帖融碑,独标高格,向来评价极高。曾熙所言最妙:“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乃书法大雅境界,至为难得。

 

吴昌硕绝笔

释文:无事

此为吴昌硕1927年84岁所书,题款言明本幅为“丁卯秋杪”所作,亦即1927年十月或十一月所作。根据林树中所编《吴昌硕年谱》记载,吴氏于1927年11月26日突患中风,三日后不治仙逝。据此推知,本幅行书《无事》极有可能是吴昌硕的绝笔之作。钱瘦铁于画盒所题“缶庐先生绝笔”之语亦为佐证。

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书画家的一个陈辞,内心归于平淡。笔墨已经没有那种霸气,排山倒海的启示,人书俱老,极其平静。

 

林觉民《与妻书》

释文:略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不拘绳墨,兴之所至,已经不能从简单的笔墨技法来进行分析,而要结合当时实际,从全篇来把握,领略其中的意境。书法感人处,往往在笔墨之外。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