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经济

还记得八十年代的“家庭钱盒”吗?北京市民60年来理财观念有何变化?

2018-06-14 14:01 北京晚报 TF008

储蓄、基金、贵金属投资,如今家庭理财方式日趋多样,您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庭钱盒”吗?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北京晚报》早已成为“京城百姓理财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本报创刊60年之际,我们掀开泛黄的老报纸,搜寻了那些与“百姓钱袋子”有关的记忆。其实不难看出:这些年,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而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在精打细算中迈向新的台阶。

1959—1979年

“没钱存银行,攒钱先买自行车”

上世纪50年代,与储蓄有关的经济新闻非常少见,但《北京晚报》已经有了记载。一篇发表在1959年7月20日第2版的文章写道,“零存整取储蓄会增加奖金,鼓励市民踊跃参加到定期储蓄中来”。有两位晚报的老读者都向记者回忆:那时,不是谁家都有能力定期储蓄的。那个时代的现实情况是:“多数百姓挣的钱都不够花,去银行存款是件奢侈的事。谁家要是收支平衡了,还有些结余,去银行存钱是让别人眼红的。”

“1972年,我的工资涨到了一个月40块钱,我老伴是39块钱。当时猪肉是九毛六一斤,牛肉七毛多一斤。”80岁的金爷爷回忆:“即便如此,我和老伴两人仍然没有存款。我的女儿刚出生不久,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照顾,工资全部贴补家用,刚好够花。”

今年69岁的李奶奶是共和国同龄人。她年轻时,也没有存款。1974年,她到北京参加工作,月工资是30多块钱。成家之前,她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是个“月光族”。后来成了家,每个月除去个人开销和给家里汇款外,就已经没钱了,“更别提什么理财了”。

在那时,普通人一年到头也去不了几次银行,却在攒钱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金爷爷告诉记者,1975年左右,家里买了个小瓷猪造型的存钱罐,专门存钢镚儿。“现在没人喜欢用硬币了,可当时别说几分钱,就是用剩下的纸,我老伴都一张张地存起来,和穿坏的拖鞋一起卖废品。就靠着这股精打细算的劲儿,我俩攒出第一个100块钱,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我们又攒了七块五毛钱,买了第一口高压锅,后来又置办了手电筒、收音机……夫妻两人攒钱买东西的感觉太幸福,太美妙了。”

1980—1999年

“家庭钱盒有了新概念,存一块钱也激动”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金爷爷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上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到银行存钱,圆了自己的“存款梦”:“那时我生活费结余1块钱,都专门去银行存起来。如果哪次存了10块钱,那往来银行的路上都高兴得不得了!我和老伴一人准备一个存钱本,把哪天去银行、存了多少钱、利息怎么样,都记得清清楚楚。”

李奶奶也有相似的感受,她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里渐渐富裕,她的小钱盒里,经常存着1分、2分和5分的硬币,攒多了,就拎着一袋子硬币去银行。“那时舍不得请假,一下班就拼命往银行跑,希望能在银行下班前把钱存上。”李奶奶说,那时,银行柜台不像现在,是在大厅里等着叫号。那时就靠自觉排队,大家秩序井然。

记者注意到,当时,银行为了吸纳社会存款,也推出过一种名为“家庭钱盒”的理财方式,获得了市民的喜爱。如今,想在网上搜索这条信息已经很难了。但1998年1月3日的《北京晚报》,却记录了这一理财方式。

“70岁的李大妈从妇代会主任手里接过2400多元钱,这是去年年初,她每月把生活中剩余下来的钱存入居委会‘女子爱国储蓄’,积攒起来的。现在准备取出来,购买过节物品。”报道中说,80年代初,居民小区没有储蓄所,存款要到3里以外的银行。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自办存款难度很大,妇代会在八角街道妇联的支持下,主动与石景山工商银行联系,承揽了零存整取集体户义务代办储蓄的业务。居民拿1元钱就能随时在“爱国储蓄”中开户,不用填表、不用排队,对双职工及行动不便的居民,妇代会干部还定期登门收取储金,受到居民的欢迎。

2000—2018年

“理财多得让人眼花,沉下心来乐得自在”

当银行储蓄受到青睐,百姓存折和卡里的数字也节节攀升。久而久之,怎么让手里的闲钱“钱生钱”,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五花八门的理财方式也走入大众视野。

资料显示,20世纪初,我国居民存款逼近7万亿元。《北京晚报》在2001年8月14日发表文章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当年7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10.9%,增幅比上一年底高3个百分点。其中,定期储蓄增加337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多增2008亿元”。当时,还有一位专家对此进行点评:“近11%的储蓄增幅,相对于同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增幅,大约高出了两到三个百分点,说明老百姓拿到钱后,更多地存起来了,而非相应地消费出去。”

而在本报2000年3月2日的《国债成了“香饽饽”》报道中,2000年凭证式(一期)国债发行的第一天,也正是开征利息税后首次发行国债的日子。当时京城百姓反响热烈,很多营业网点门前,待购者都排起“长龙”。一些储蓄所一个上午国债就已售罄。当时,国债5年期的年利率为3.14%,且不用交利息税;定期储蓄是2.88%,再加上征收利息税,国债的优势一目了然。“那时候我的理财方式也是到银行存款加买国债。”据李奶奶回忆,那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比较高,家里的存款也从几百元变成了几千元。

后来,《北京晚报》经济新闻多次对股票、基金、互联网产品等理财方式进行报道,这一方面是向市民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是提醒市民不要冲动理财,要权衡利弊得失尽量规避风险。例如,2016年1月,记者张品秋在报道中风趣地写道:“2015年您赚到钱了吗?如果走在大街上向路人抛出这个问题,十个投资者中有八个会抱怨:基金、股票、黄金、原油、P2P投了个遍,不但没赚反而赔了,还不如把钱存银行呢。”其实投资者大可不必为赔钱而自责,相关报告显示,2015年是全球78年来最难赚钱的一年。而以股市熔断、人民币贬值开年的2016年,资产回报率似乎也不会有太大起色。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安全性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李奶奶回忆,早在2007年股市大涨、基金大卖时,她就加入了。“我当时已经退休,发现身边老伙伴都去办业务,我也心痒痒,购买了基金。”最开始,李奶奶买的两支基金涨势不错,后来买了五六种基金。没想到,不到一年,股市突然大跌,基金跌破发行价,钱一下被套牢了。今年6月10日,银行发行第四批国债,李奶奶说,“相对多样化的理财方式,买国债仍然是中老年人最稳妥的理财选择。而且,能买到国债也是一种福气。”

金爷爷对此也感受颇深:“我也跟过潮流,买过股票,孩子还教我用手机理财。我跟孩子们说了,金融行业发展了、理财方式多样化了,这是个好事儿。作为投资人,心态不能浮躁,不能听什么就买什么,要沉下心来仔细研究,这样日子才能稳稳地过。”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殷呈悦 李环宇

分享到

中国银行被罚270万元:存理财产品数量漏报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年末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选择?大额存单更适合保本投资者

男子投资贵金属两个月赔近百万,银行工作人员这么解释

天弘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收益率下滑,已降至2.35%

男子5个月被骗30万,嚣张骗子称“让你得个教训对人生有好处”

银行理财试水科创板打新,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

高息不可信,理财要谨慎!北京朝阳区安贞老人自拍微电影《诈骗》

男子网上找贷款公司借钱反被“理财” ,北京警方帮其追回钱款

银行理财收益微升至4.23% 北京地区非保本型理财平均收益未变

《2018—2019年理财洞察报告》:女性投资更稳健 男性更激进

账户里有钱总资产却显示为零?腾讯理财通官微“请罪”称已修复

20家银行宣布设理财子公司:风险评估可网上操作 投资起点不限

“双循环”战略显效内需强劲:新任CEO陈磊带领拼多多迎来首个盈利季度

“双11”别光忙着下单!这些坑一定要注意

5699元起!拼多多iPhone12百亿补贴全网最低价

猪肉价格连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10月CPI涨幅创今年新低

海关总署: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增长1.1%

北京11月再发950万张消费券!每周六10点起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