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树也有心情好坏也能恋爱?博物学家:树不成精也会说话

2018-06-08 10:13 北京晚报 TF0328

人是特别有意思的动物,基本上小时候每个都是“十万个为什么”,频繁发问,甚至同一个问题你回答完了,他还能再重复问好几遍,直到家长词穷甚至烦躁。越长大问题越少,不是懂得越来越多了,而是发现世界平淡无奇。就像我在路上碰见一个孩子问妈妈:“樱桃树是开花以后才结樱桃吗?它的叶子为什么跟桃树不一样?”妈妈一边刷手机一边说:“看脚底下,看什么树!”这样的回答就是个暗示,发问很无聊。

作者:王小柔


资料图:张风摄

问题即便不被回答,还是存在。我们的先祖们大概因为忙于在农耕文明的土壤里耕耘,留给后人们寻找花花草草答案的书并不是太多。反倒是西方,在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供养了一批“闲人”,让他们花费自己的毕生精力钻研花鸟鱼虫,化石土壤星空,探究背后的自然规律,这些人成为最早的博物学家。19世纪末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教育中学科的细分,传统中包罗万象的博物学,被分解成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药物学等不同的学科,由此进入衰落期。

博物类书籍逐渐多了起来,是近一段时间的事。商务印书馆“博物之旅”丛书中,《发现最美的鸟》和《发现最美的昆虫》汇集了西方博物学多部鸟类学、昆虫学著作,还原了二三百年来鸟类观察者的真实生活;未读“探索家”书系,《博物之美》、《与废墟为伴》、《灭绝与演化》、《鸟有膝盖吗》,从博物学家自己的传记到考古工作者日常生活,再到物种在地球上的来去,时间轴直接从上百年推向上亿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博物文库”丛书,主打西方古典手绘图谱,收录了《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等。

很多出版社在这个小众领域回答了所有我们在年幼时期没有问完的“为什么”。博物学看上去似乎“无用”,可这种“无用”恰是魅力,它吸引我们走进自然深处,那里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所以,我们愿意去买那些制作精良,又重又厚还又贵的好看的书。

手机里也有很多APP,尤其是辨识植物的,拍个照片马上出结果,因为方便,所以基本处于转手发朋友圈的作用,能留在脑子里多少知识含量,估计也就是这个APP“好用”还是“不好用”。而阅读,才是能让我们坐下来学习的仪式感,慢下来,让自己看见,有助于记忆,就像商务印书馆出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叫你必须用翻阅直接对抗APP的拍摄。

博物学类书籍之所以一时间能在小众阅读领域荡起双桨,是因为我们从中能发现很多自然的奥秘。比如树在我们的生活里司空见惯,你觉得树有精神生活吗?种在马路边儿的树跟种在小区里的树心情一样吗?树分性别吗?这些好像都是“闲得非常难受”的人才能问出来的问题,但就是有老外一头扎进大森林,用尽各种设备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闲得难受才问出来的”那些问题。科学家告诉我们:树木之间从来没停止过沟通,它们不仅满怀爱意地养育着后代,同时也无私地照料着年老体弱或病痛缠身的邻居伙伴,树木具有感知能力,也拥有情感和记忆力。

不要以为植物成精,它们没成精之前就具备这些能力。博物学家说的!

德国的林务员彼得·渥雷本,他把一生的时间都耗在森林里,他眼里的动植物简直就跟动画片似的,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而且他用科学态度向你保证,一切都是真的。自从看完他的书,在小区里看见有人揪树叶子,我的心都能跟着疼。

他说,四十年前,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有人提出一项研究课题。在那里,非洲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然而,熟知这种把戏的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一百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长颈鹿这么做的理由令人目瞪口呆: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在这里是乙烯),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如果逆着风走,在邻近处就能找到对它们的出现毫无警觉的金合欢树。

舒婷在《致橡树》那首诗里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以今天的视角看,她简直就是位博物学家。因为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也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和孤僻鬼,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借助真菌为媒介,它的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因此一茶匙的森林土壤里面就包含了相接起来有数公里长的菌丝。一株真菌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繁殖并遍及好几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整座森林化为网络联结起来,借由网络联机,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学术界里,甚至还出现了森林里有另一个“无远弗届”的说法。

当树木日渐虚弱,跟着衰退的或许不只是抵抗力,还有它们的表达能力。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虫害就是会专门找上衰弱的个体。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想象:这些昆虫聆听树木,收到了令人不安的化学警讯,然后在叶片或树皮上咬一口,以试探某些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沉默的个体,“不说话的”就沦为毛毛虫与甲虫的大餐。

能扛住寂寞的人用博物学知识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询问,我想,这也许就是博物书的身影开始往“畅销”之路上挤的力量。搁以前,外国贵族看的书,我们现在也能随时打书架上抽出来,让来自远方的自然秘密依然留在我们身边。

耳材村海口鱼群体化石

延伸阅读

世界上第一条鱼

作者:王原

从世界上的第一条鱼开始出现,然后经过漫长的演化,才最后出现了我们人类——这个时间的尺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共有5亿多年。

世界上的第一条鱼其实是发现于我们中国的云南。科学家把它命名为海口鱼。这是一个集体埋藏的海口鱼化石,上面可以看到三四条小鱼。一条鱼大概全长三厘米左右,是非常小的鱼。这样的鱼生活的海洋是5亿多年前的——我们称地质时代叫“寒武纪”的早期。海口鱼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大家所知道的海南岛的海口市,和海南岛并没有关系。实际上它是发现在云南的昆明市附近,有一个叫海口镇的地方发现了这些化石,所以命名叫海口鱼。

海口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小鱼的前面能看到一个小圆点,就是它的眼睛。眼睛的后面能看到的一串实际上就是它原始的脊椎。咱们知道人的后脖颈这个脊椎骨是硬的——人体当然也有软骨了,比如说我们耳朵中的骨头,比如说鼻子中的骨头——但是脊椎骨是硬骨。可是海口鱼因为它非常原始,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鱼,它的脊椎骨发育不够,科学家推测很可能是软骨质的。由于它保存了原始的软骨质的脊椎,所以我们知道它是脊椎动物家族最早的成员。

海口鱼有一个鱼鳍,延伸到腹面来;在海口鱼身体的右前方有一些丝状的结构,然后还有一些开孔——这些开孔有的复原图里给它复原成圆形的,我们给它复原成长条形的。这些开孔是什么?实际上是它的鳃孔。海口鱼的嘴在这张侧面图上很难表现出来,因为它的嘴实际上是朝向下方的,是圆盘状的嘴。这种圆盘状的嘴可以把这个连食物带泥、海水一块地喝进去,再从鳃孔把海水给吐出来,然后那些有用的食物会进入消化道等等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具有鳃孔这样的结构,也是脊椎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

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鱼的身体部位,有很多一条一条的线——我们管它叫“之”字形的肌节,就是一节一节的肌肉。这也是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这样一条小小的鱼的化石给我们保存下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虽然它生活在5亿多年前,却告诉我们它实际上是脊椎动物家族中最早的成员。

图片选自《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丛书》之《听化石的故事》(中国科普出版社)

推荐阅读

《树的秘密生命》[德国] 彼得·渥雷本 译林出版社

最美丽的自然书写

你知道树会说话吗?金合欢树会彼此警告,提醒同伴是,把啃食的长颈鹿赶走。你知道树也怕嫁错郎吗?甜樱桃会阻止同一朵花上的雄花粉和雌蕊相恋,只有陌生的雄花粉才能一探香闺,爱情也才能开花结果……这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不是吗?但这却是真实的!

《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美)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博物画家点睛之笔

爱德华·李尔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绘画老师、19世纪博物学黄金时代的传奇博物画家,他独特的画风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审美200余年,直至今日。作者罗伯特·佩克花费了十余年的精力整理资料,书中收录了200多余幅精美插图,展现了李尔代表性的鸟类、澳洲动物、植物、风景画等作品,以及后人延续李尔风格所创作的作品,其中多幅画作是第一次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对李尔推崇备至,在推荐序中他写道:“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又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完美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发现最美的鸟》 (英)马克·凯茨比 约翰·古尔德 商务印书馆

赞美自由的羽翼

一本书汇集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3部鸟类学著作,还原了二三百年来鸟类观察者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珍奇鸟类变身为每一章节里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在一座浓缩的西方博物学历史舞台,珍稀鸟类的种属、大小、色彩、习性、栖息地等鸟类博物学的大幕由此绚烂拉开。书中文字不仅展示了这些精灵的美丽身姿,还立足原始文献进行编译,多个章节首次被译成中文。

(原标题:树在没成精之前就会说话)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