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李麟玉半生事业尽在中法大学 从豪富之家变成靠本事吃饭

2018-06-01 11:15 北京晚报 TF0328

“中法大学学生会,昨日下午四时在该校大礼堂举行鲁迅追悼会,届时有该校男女同学六百余人,满场悲痛空气,颇为浓厚,至五时半散会。”这是1936年10月24日《益世报》刊发的消息,所记为23日事,时鲁迅先生去世4天。翻阅同期报刊,此应为国内最先举办的、大规模的鲁迅追悼会。

作者:蔡辉


 

据追悼会发起者之一陈嘉平记,他向校长李麟玉提议时,“(李)马上露出一脸难色,推说:你们知道吗?当前局势很坏!这,你们应该知道。南京政府,一再下达命令,严禁各校学生聚众闹事,集会游行。违者严惩不贷!鲁迅先生不幸逝世,我也感到痛心;但是,在目前局势下,特别是在北方,为避免触犯禁令,以不在校内召开这样的追悼会为宜”。

法文教授窦尔孟(时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对中法大学的资金来源有影响)说:“鲁迅先生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一位文豪。他的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死去了,学生们要求开会悼念,这是应该允许的吧?”

陈嘉平写道:“校长(指李麟玉)一听,来了一个急转弯。”同意举办追悼会。陈文写于1986年9月,有时代痕迹。

李麟玉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侄子,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与鲁迅颇有渊源,这可能是敢闯禁区的根本原因。

从豪富之家变成靠本事吃饭

李麟玉,字圣章,1889年10月生于天津,仅比李叔同小9岁。

李麟玉的爷爷是李世珍(字筱楼),与李鸿章同科进士,官至吏部主事。中年辞官经商,以盐业、钱庄而豪富。育三子,长子李文锦早夭,次子李文熙体弱,三子李文涛(即李叔同)。

李世珍去世后,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其点主(发丧前,牌位上的“主”字应缺一点,在丧礼上请重要人物用朱笔补上)。时李叔同仅5岁,家业由17岁的李文熙掌管。

李文熙曾中秀才,家住奥匈帝国租界,一度被推为该租界华人董事。李不善经营,盐场、钱号先后倒闭。30岁时转学中医,名噪一时,诊金至“附近一元,远处二至三元,过海河至英租界收四元”。

据学者章用秀钩沉,李文熙的连襟是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清末重臣李鸿藻之子),母病重,请李文熙诊疗。李文熙见此前医生开了蛤蚧,回家就唠叨:“女不用蛤蚧,李老太太这个病治不好了。”几天后,李母果逝。

李文熙50岁时拜一王姓青年(约30岁)西医为师,据李文熙女儿李孟娟回忆:“我幼时曾见他背过英文病名、药名,还见他解剖青蛙等,在他的医室摆过石膏人头模型和人体解剖挂图等,也算是试着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吧!”

李叔同出家后,妻子俞氏和两个儿子(李准、李端)由李文熙抚养,李端回忆说:“我们这个大家庭一直由我二伯父李桐冈(即李文熙)当家主事。”

1929年,李文熙去世,终年61岁。为他“点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学科学却不肯死守书斋

李文熙有二子,一早夭,一即李麟玉。

李麟玉少时入私塾,15岁入敬业学堂(后来的南开中学),1908年毕业,是南开中学第一期毕业生,同期仅33人。同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理科,2年后毕业。跟着姨夫李石曾穿越西伯利亚,去法国留学。

李石曾号称“中国留法第一人”,1902年即到法国,1906年毕业于蒙城农业实业学校。1908年在法开豆腐厂,想以此为基础,吸收更多国人去法留学,可惜未成功,工厂每月销售额仅500法郎。

李麟玉也被李石曾拉入留法俭学实验中。

在法国,李麟玉师从著名化学家乔治·于尔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稀土元素镥的人。1920年,李麟玉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巴黎大学化学硕士学位。

于尔班本是哲学博士,喜参与社会活动,李麟玉亦如是。1916年6月,他和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汪精卫等共同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并任秘书。

此会能成立,李石曾居功甚伟。他善交际,先与吴稚晖等组织俭学会,帮助国人赴法留学,成果寥寥,却因此结识了法国社会活动家穆岱。在李的大力资助下,穆岱当上了议员,穆岱力主法国政府退还庚款(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赔付给列强的巨额赔款),用来支持中法文化交流。

通过穆岱,李石曾结识了欧乐、雷宾等人,欧乐在华法教育会中担任法方会长,穆岱任法方副会长。该会在中法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中法大学即由该会创办,李麟玉半生事业尽在其中。

差点打死陆徵祥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正在法国留学的李宗侗(李石曾的侄子,后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在吃饭时遇到李麟玉,提出应组织一小团体,防止日本图谋山东,李麟玉表示同意。二人找到同在法留学的王世杰(后担任过外交部长和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三人决定成立中国国际和平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1919年1月,中国代表团来到巴黎,准备参加巴黎和会。委员会便租了场地,召开谈话会,李麟玉担任会议主席。

在会上,留学生何鲁(后成为著名数学家)责问代表团团长陆徵祥,是不是他签的“二十一条”。陆无可奈何,当众承认。何勃然大怒,据李宗侗回忆:“后来顾维钧在北平曾对人说这般法国学生甚为可恶,见了面就想骂人,大约就是指的这件事情。”双方不欢而散。

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陷入困境,陆徵祥一度竟躲了起来。签字前一天,委员会集合了30多名在法华工和学生,包围了代表团住处,以阻止他们签字。大家推举李麟玉与代表们沟通,顾维钧表示绝不会签,李麟玉拍拍自己的口袋说:你要签字,我裤袋里这支枪亦不能宽恕你。

李麟玉口袋里还真有支手枪,是华工段其炜塞给他的,原计划用枪打爆汽车轮胎,使代表团无法去签约现场。

据李宗侗说:“他(李麟玉)已经写好了一份自白书,预备打死陆徵祥以后,在警察面前自白,可见他是有决心的。”

在派系倾轧中从容不迫

1921年,李麟玉回国,经蔡元培介绍,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并兼任仪器部主任。

当时北大分两派,即“法日派”(以留法、留德、留日生为主)和“英美派”(以留英、留美生为主)。“法日派”的领头羊是李石曾,“英美派”奉胡适为首。两派倾轧激烈,一派推荐人来当教授,另一派必反对。

顾颉刚曾说:“胡先生(胡适)写了文章交给我,我在研究所的刊物上登了出来,沈先生(沈尹默,法日派中坚)就发怒道:‘他不是研究所的人,为什么他的文章要登在研究所的刊物上!’其实,胡适先生明明是研究所的委员,而且是研究生导师。”

沈尹默则说:“北大章程上规定教授任满七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我就在评议会提出要去法国,胡适反对,他说国文教员不必到法国去。”

鲁迅与李麟玉同属“法日派”,该派活动据点在周氏兄弟家和朱希祖家。

不过,李麟玉住在焕新胡同,而“欧美派”成员多住在吉祥胡同,有“吉祥八君子”之称,两地只隔440米,步行7分钟即到。有学者指出,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那张著名合影的背景,即李麟玉所住小院的门口,李叔同年幼时也曾在此院住过。可见,李麟玉与两派均有往来。

李麟玉能不偏不倚,或与信仰相关。1922年4月,李叔同决定出家时,曾写信给李麟玉,称“圣章居士慧览”,则李麟玉应是在家修行者。

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

1931年,李麟玉辞去在北大担任的一切职务,正式出任中法大学校长,此前他曾任代理校长等职。

中法大学诞生于1920年10月,是在原法文预备学校基础上创办的,第一任校长是蔡元培。在当时民办大学中,中法大学堪称佼佼者,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经费足。

据1931年《学校收支金额及项目表》载,学校经费为680894元。来源包括四项:一是息金70000元;二是学费10894元;三是补助费(来自中法基金之息金)450000元;四是法国庚子赔款补助费150000元。

当年复旦大学经费不到20万元,尚不及中法大学的1/3,除了燕京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四所教会大学外,中法大学是所有私立学校中经费最多的。所以能聘请严济慈、李书华、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范文澜等名教授来讲课。

当时中法大学的教学设备(特别是理化仪器)在国内大学中是比较全而精的,好些精密仪器和试剂仅中法大学有。

其二,学制独特。

中法大学仿法国大学学制,即大学下面还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都由大学校长管理。蔡元培本想全国推广,未能成功,中法大学作为该制度的试验田,长期保留了下来。

据1931年统计,国立大学办公费占全年经费支出的百分比平均为10.1%,省立大学平均为6.6%,私立大学平均为8.7%,而中法大学仅为3.6%,效率最高。

中法大学共培养了569名毕业生,其中122人被送到法国留学。革命家陈毅、画家潘玉良、剧作家吴祖光、医学家范秉哲、翻译家李治华均毕业于该校。

世间已无中法大学

1937年,日寇占领北京,第二年,中法大学被勒令关门,签署命令的竟是中法大学曾经的教授、“法日派”中坚周作人。

后中法大学南下昆明,李麟玉则留在北京,拒绝出任伪职。抗战胜利后,中法大学顺利迁回。

为了办学,李麟玉忍气吞声。陈嘉平曾说:“他(指李麟玉)与国民党极端右翼势力不是同伙。然而,在国民党政府控制下,为了维护他个人地位与学校存在,不能不遵从教育部领导与政府当局的政策法令。”

其实李麟玉并不软弱,1925年6月,他与徐旭生等人合办《猛进》杂志,鲁迅曾为之撰稿,称:“《猛进》很勇,而论一时的政象的文字太多。”

“法日派”思想相近,二人有这段合作,李麟玉甘冒风险办追悼会,也就不奇怪了。

李麟玉用尽全力办中法大学,但学者葛夫平先生指出,中法大学影响力不如南开大学等,也有李麟玉的失误,因为他对教育无研究,且“学校的行政系统长期以来多由河北籍人员把持”。以1937年为例,校务处职员17人,14人是河北人,文理医三院职员22人,15人是河北人,学生也以河北人居多,占1/3以上。李麟玉的妹夫吴文潞任数学系主任,女婿马士修任物理系主任,引来非议。

1950年,经费不足的中法大学转为国立,后文史系、法文系合并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生物系合并于南开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合并于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李麟玉曾在华北大学工学院任副院长。

1975年,李麟玉因病去世,终年86岁。他曾表示,要将全部藏书捐给国家。因部分图书被抄走,1984年全部发还后,遗愿才实现。

(原标题:李麟玉半生事业尽在中法大学)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