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北京东四曾有条猪市大街 真的和猪有关吗?

2018-05-30 10:37 北京晚报 TF0328

5月7日《五色土》副刊所载《复原东四街景》一文,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同时,也使笔者回忆起当年猪市大街的一些往事。毕竟,从出生至2009年7月搬走,笔者在这条街上住过65年。往事如烟,又不如烟,人年岁一大就会不自觉地回忆起昔日的街坊四邻、朋友及当年的一些往事。

作者:张双林


1920年的东四牌楼,迤西即为猪市大街

猪市大街与猪有关

猪市大街今称东四西大街,在1966年到1976年之间,一度被称为“五四大街”。从史料中看,这条街曾有“东马市”之类称呼(与西四的西马市相呼应)。在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这里是明照坊,又称“双碾街”;清代这里属满洲正白旗辖区,始称东马市(今天的美术馆东街原称马市大街)。而称猪市大街则是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开始,这在《燕都丛考》中可以找到证据。

北京的地名很少有抽象的,既然称为猪市大街,自是与猪市有关。猪市大街的猪市至少在清末就已形成,1919年《京师总商会众号一览表》中,对猪市大街的猪行商会和猪肉食品同业公会有所统计,其中宰杀、收购、批发、加工猪肉的作坊就有80余家。当年这种作坊被统称为猪店,猪店除杀猪外,还加工肉制品,如卤肉、熏肉、酱肉,其猪下水则卖给经营卤煮和炒肝的小摊贩,乃至猪的膀胱(猪尿泡)都是酒贩子的必购之物,可以用来盛酒。

猪店主要分布在大街路南及与街相通的大、小豆腐巷胡同(今改名为多福巷)及路北的打狗巷(后改为大沟巷)等地。街的东头路北有振阳楼和普云楼两家肉店,卖生猪肉的在旧日称“猪肉杠”,这两家猪店以猪市为依托,经营生肉及自家加工的肉制品,因物美价廉,有些肉制品还享誉京城,故人们以楼相称。至于其他猪店的名字很随便,如生猪行称赵二店、王张店、高八店、刘四店等,而加工肉食的喜欢用“局”和“号”来称,如永茂局、兴茂局、义茂号、福和号等。其经营者均来自山东掖县(今称莱州),其他省籍人很少介入。因经营者为本县乡里乡亲和亲朋好友,相互倾轧、排挤、竞争的事不多,又有行业公会约束,大家均以诚信为宗,恪守传统商业道德,缺斤短两,以次顶好的事不多,曾有很好的口碑。

猪市的猪多来自京东三河、香河诸县,猪贩子通常会在朝阳门外小猪店(今称小庄)打尖休息,喂饱猪之后,走朝阳门把猪赶进各个猪店。小庄的猪店系猪贩的客店,与东四的猪店有所不同。

猪市大街的猪市在上世纪50年代,因卫生和环保等原因迁到了城外,如南苑大红门等地,但留下了猪市大街的名称,直到1965年。

猪市迁走了,附近居民再也听不到没完没了的猪叫声,尤其被宰杀时撕心裂肺的惨叫;也不再为弥漫在空气中的卤煮、烧烫等加工肉食的味道苦恼了,猪市大街寂寞和清新了,但附近居民还是举双手欢迎的。

1964年,民航总局迁入位于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155号)的新建办公楼。

猪市大街是商业街

猪市大街曾经店铺林立,招幌高悬,人流如织。历史上以这条大街为轴,两边分布着许多小商业街,在后来都成了地名,如马市、小羊市、鹁鸽市、豆腐巷、盐店等,在离它不远还有驴市(今称礼士胡同)、米市(米市大街)等等。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猪市大街还有“人市”(劳务市场),设在猪市大街与隆福寺神路街交接处。每天早上务工者在此聚集,找到活儿后就各奔东西,1956年后,人市也消失了。

在这条街上还有许多知名的老字号买卖,如芙蓉斋糕点铺、汪元昌茶庄、和兴公油盐店、一品斋帽店、聚兴斋古玩铺、追古斋挂货铺、荆华鞋铺及铁铺、电料行、粉房、酒铺、鱼店、牛羊肉铺(羊肉床子)、海味店及饭馆。其中街口的汇丰饭馆一直经营到“文革”时期,专营鲁菜和家常便饭,后改名瑞珍厚易地经营。

北京形容街市繁华有“东四、西单、鼓楼前”之说,其中东四就包括猪市大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猪市大街的南侧还曾建有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场,与王府井东安市场、西四西安市场三足鼎立,市场内容和形式一样,称“东四商场”。京城的许多曲艺演员都曾在此献艺。

东四商场1949年前关闭,成了居民大院,但其建筑一直保留到2009年才被拆。在1956年前,在猪市大街东部马路两旁,还有馄饨摊、老豆腐摊、卖炸酱面的饭摊,大约有六七个,每逢华灯初上,他们点起电石(乙炔)灯,摊上弥漫着热气和香味,是不错的风景线。

弓箭大院的铺子(聚元号)。

盐店、弓箭大院及太原堂

猪市大街上的盐店大院也颇有来历。我国在汉代就有了盐铁专买制度,所谓盐店就是官盐店,专门经营官方允许的盐。加工猪肉制品与盐有关系,盐店自然是猪市的“配套工程”了。盐店大院胡同长不足百米,宽不过2米,是条弯曲的小巷,北口是隆福寺街,南口曾是无轨电车站,人们从此下车,穿过胡同就是热闹的隆福寺街。胡同内当年住有两家卖炒肝的商贩,他们下午在胡同家中加工,早上推车摆摊外卖,故而胡同内总有猪肠子的味道。在离加工炒肝的门户不远曾有加工糕点的作坊。后来糕点作坊搬走了,一度改为制作金漆镶嵌、锦盒的车间。

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文化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仅旧书店就有30多家,盐店大院北口就有修绠堂等二三家书店。解放后其中一家成为专卖供学者和高级干部阅读的“内部”书店,后门就设在盐店大院里,“文革”后方迁至本司胡同。猪市大街的弓箭大院名气亦很大,弓箭大院是由四五条小胡同组成,理应算是一个“小区”,大院名为弓箭,自然与弓箭有关。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后来演变成体育、健身器械。据《东城区地名志》云,在清末民初之际,大院内制作、销售弓箭的作坊就有17家。弓箭作坊亦称弓箭铺,大多是前店后厂。时下被列为非物质遗产项目的聚元号弓箭老铺最初也是在这里经营,上世纪50年代末关停并转。近年聚元号后人重操旧业,但他们不会忘记祖上在弓箭大院的生涯。

除这两个大院外,还有益懋大院、广汇大院,并都通往隆福寺街,而且大院内也有茶馆等买卖商号。

《复原东四街景》一文中,介绍了东四一些概况,其中林冀生老人根据老照片制作的猪市大街(东四十字路口往西一段)的木雕模型十分逼真,几乎与历史照片无异,只是在一个门楼上写上盐店大院有误。老北京胡同有的是有木牌楼,但很少有门楼。这个门楼确切说是太原堂旧址。太原堂在清末民初之际是家大饭庄(高级饭馆),与会贤堂、惠丰堂等堂字号饭庄齐名。临街是两层小楼,从门楼穿过去是一个狭长小院,小院北端有一月亮门,过了月亮门分东、西两个院。东院大些,有北房五大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南房两间,院内有丁香、榆、香椿、柿子树。西院则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在前面小院的西侧当年曾有大小两个院,一家姓段的曾在这里开过印刷作坊;另一家系汇丰饭馆的张姓掌柜。大的院子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上海迁京的天鹅金笔厂厂房,笔厂迁走后改为东单印刷厂,“文革”前厂子迁走改为职工家属宿舍。从院内房屋数量上看,说明太原堂饭庄的规模确实之大。

太原堂大院有大小房数十间,在1956年前一直是私产,房东被称为王奶奶,公私合营后归房管局,王奶奶一直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原堂这个大院,原称东单区猪市大街12号,后改为东城区东四西大街23号,在2009年被拆,建了地铁东四站。太原堂虽历史上有名,但停业较早,除了附近的老住户,几乎无人知晓了,但这段历史还是应该记住的。

猪市大街的商业是北京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它与东四其他街道及隆福寺街构成了东城繁华的街景。因修地铁和商业布局重新安排,隆福大厦和隆福广场先后关门,今天猪市大街上暂时没有一家店铺了,居民绝大多数搬走了。或者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凤凰涅槃重现辉煌。

(原标题:东四曾有条猪市大街)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