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邱崇禄收集家庭旧相册 袁复礼后人“解密”老照片疑点

2018-05-28 15:20 北京晚报 TF0328

曾几何时,每个家庭都会有几本相册,里面放着亲人的照片。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旧相册都不知流落到了哪里。

作者:姜宝君


邱崇禄收集并整理的部分旧相册

退休老人邱崇禄十年前开始关注家庭旧相册的收集。十多年的时间,他收集了数万张老照片,并整理出了四百多本旧相册。在这些相册中,能看到照片中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不过,大部分老照片少有线索,主人公姓甚名谁,无从知道。

幸运的是,通过老照片中的一些蛛丝马迹,邱崇禄整理出了地质学家袁复礼,语言学家喻世长以及科学家梁铎等知名人物的家庭照。在这些轨迹中,能真切感触时代的变化。

邱崇禄在整理旧相册

别人收名人照他独爱家庭照

喜欢在北京的胡同里边逛边拍的邱崇禄,最近大大减少了外出。除了照顾生病的老母亲,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呆在家里。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家里有一个巨大的宝藏——他收集了十多年的陌生家庭的老照片。这段时间,他心底有一个呼声越来越响:赶紧把这些照片整理出来!

邱崇禄打开家里的柜子,取出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相册,翻开这些老照片,拿来放大镜,目光在这些老照片上轻轻滑过,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线索。久而久之,这些照片上不知姓名的人或者知道姓名却不知道他们身世的人,对邱崇禄来说,就像亲人一样熟悉。

看累后的邱崇禄,总是望着窗外沉思:这些人是谁?这些家庭有着怎样的经历?这些相册是如何流落到民间的?想要找到答案是困难的。

邱崇禄家中的书桌上,放着好几摞相册,“这些用相册装着的老照片,是我初步整理之后的。当时收集老照片时,有不少都是用袋子散装,我买回空相册,然后根据年代一一把它们整理出来,还有好多老照片,现在还用袋子装着呢。”

翻开这些相册,就会惊讶于这些家庭照片的完整。相册大多以某一个人为主线,主人公从年幼到年长甚至到老年,都留下了影像。与之相伴的是主人公的父母、亲友、爱人……凝视这些老照片,人们不经意间就走入了这个人的世界中。尽管隔着发黄的照片,人们似乎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每次翻开这些相册,就感觉我在和这些人对话。”这些照片是个人生活的记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发现,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与时代的变化是同步的。”

在邱崇禄看来,这些老照片就是历史的见证者,他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还原出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经历。不过,要想挖掘出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邱崇禄拿着放大镜,摇了摇头,“我都快变成对眼了。”

邱崇禄为何钟情于收集家庭老照片?这源于他自身的经历。邱崇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在《人民日报》工作,当时他们家留下了不少家人的照片。十多年前,邱崇禄应邀给《劳动午报》写了一篇关于知青家庭的文章。邱崇禄结合他们家的照片,介绍了他们家从分散到全国各地,再团聚在一起的故事。他深刻感受到,每一个家庭的变化,正是一个时代变迁最完美的体现。文章写完后,邱崇禄意识到,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有照片,而每一张家庭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于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他每个周末,都会去潘家园旧货市场收集老照片。当时,很多人热衷于名人的老照片,而邱崇禄则专注于家庭的老照片。“照片里面可能有名人,不过绝大部分是平民百姓。但是不管是谁,照片后面都有故事。”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收集了数万张家庭老照片。相应的,邱崇禄也为老照片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有些商贩看见照片特别多,而且保存特完整,就会要高价,因为商贩觉得当时能照这么多照片的不是一般人,说不定就有名人的照片。”因此,这类老照片,稍有犹豫,就会被别人拿走。

中国放射诊断治疗创始人之一梁铎教授以及著名语言学家喻世长的家庭照片都是这样“抢”来的。值得一提的是,邱崇禄还收藏了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那就是革命先驱邓频喜家人的照片及玻璃底板。“玻璃底板是胶卷大规模出现之前的一种感光器材,照相时,先在玻璃上涂上感光材料,然后放入相机再拍照。当年在潘家园收旧照片,如果有玻璃底板,必买。”

面对这么多照片,在感慨世事变迁的同时,邱崇禄难掩遗憾:“当年要是收集完之后就赶紧整理,说不定还能够找到这些照片的主人公。过了这么多年再整理,很多当事人都已故去或者联系不上了。”

邱崇禄整理了一套一位翻译工作者的老照片,照片里记录了这位翻译的众多生活轨迹,其中有一张是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与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迎客松》前的合影。可是,邱崇禄找来找去,没有找到主人公的任何线索:没有姓名,没有时间。后来,在另外一些人的合影中,邱崇禄找到了一条线索,在这张合影中,照片背后写着一个人的姓名:李松年。邱崇禄喜出望外,通过多个渠道,打听到了李松年这个人。邱崇禄提起这张合影,李松年依然记得,李松年说,当年就是那位翻译给他们拍的合影。那位翻译是石油部派下来的,可是忘了他叫什么名字。

邱崇禄的心凉了半截:线索又断了。

后来,邱崇禄在相册中,找到了这位翻译工作者爱人的一张小证件照,这张照片背后非常厚,“粘着厚厚的纸,一看就是填表格时用的。”邱崇禄心想,纸上面会不会有线索?于是,他把照片放在水里泡,果然,揭开照片后,他发现纸上写有这位女士的姓名。邱崇禄记得在相册中,这位女士曾在北京一所中学的校牌前照过相。邱崇禄猜测,她或许是这所学校的老师。邱崇禄按图索骥,到这所学校去询问。学校退休办的工作人员非常肯定地说:“对,这位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不过已经退休了,我前段时间刚去看望过她,她的身体不好。”邱崇禄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向退休办的工作人员讲述了来龙去脉。那位工作人员听后告诉邱崇禄,今年春节会再去看望这位老师,到时候给她说说这事。不过,直到今天,邱崇禄一直没有等到那位老师的回复。邱崇禄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早几年开始整理这本相册,可能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看着这些完整的相册,邱崇禄叹了一口气,“多可惜啊,这么珍贵的照片怎么就丢弃了呢?如果有一天,照片的主人找到我,我把这些相册还给人家都可以。那才是家庭旧照最好的归宿。”

 1950年春,清华大学地质系师生到矿山考察,中心骑毛驴者为袁复礼。

袁复礼后人“解密”照片疑点

在整理旧相册过程中,类似的遗憾非常多。不过,也有令人开心的事。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的旧照片,就有一个颇为圆满的结局。这也印证了“早几年整理”的好处。

2004年初冬,邱崇禄在逛潘家园旧货市场时,发现了一本暗绿色的老相册。相册里镂空的纸板图案中,嵌插着一张张发黄的照片。邱崇禄翻过几页之后,一张较大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这张照片与众不同,照片中一位戴眼镜的老者身背像腰鼓一样的东西,右手夹着烟,骑在一头毛驴身上,一群欢天喜地的年轻人,围拥在老者的周围。凭直觉,这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

收了这本相册,回到家中,邱崇禄发现了更大的惊喜,每张照片背后,都详尽地记录了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那张老者骑驴照片背后,有明确的说明:“1950年春,清华大学地质系师生参加河北省工业厅关于灵寿刚玉矿点检查工作,中心骑毛驴者袁复礼老师”。

对于袁复礼的大名,邱崇禄并不陌生。袁复礼,1915年赴美深造,1921年回国后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发掘出河南渑池县新时期时代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1927年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后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期间,历尽千辛万苦,为了解大西北全貌、解开大西北的奥秘,填补地质空白,采集到许多新化石种类。1949年后,袁复礼教授依然奋战在一线,不仅参与长江水利综合考察,还曾为北京地铁选线献计献策,一直以来他还为我国培养了几代优秀地质工作者。

邱崇禄说,“后来我特意为袁复礼教授的这些老照片换了相册,以前的相册明显与袁复礼教授的身份不符。”言语中一股敬佩之情。

因为资料比较齐全,早在2008年的时候,他便写了一篇文章,配合老照片在媒体上发表。没想到,没过多久,袁复礼教授的女儿袁扬与他联系上了。当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袁扬特意送给邱崇禄一本讲述袁复礼生平经历的书。

有意思的是,袁扬告诉邱崇禄,照片中她父亲肩背腰鼓一样圆圆的东西,是当时唯一的一个气压计。它是测量地形高度变化的仪器。因是唯一的一件,非常珍贵,怕学生们不小心碰坏,只好像宝贝一样,自己背着。邱崇禄不无自豪地说,“如今网上能找到这张图片,但是原版就在我这里。”

老照片中保存相对完整的,还有学者吴廷嘉与沈大德的相册。这本相册以吴廷嘉为主,涵盖了她青年求学再到成年的重要历程。而得以知道吴廷嘉的名字,是通过附在相册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会发放的工会证。邱崇禄通过整理发现,吴廷嘉与沈大德两位非常恩爱,两人相敬如宾,而且他们也是极为敬业的学者,多次参加学术会议。

吴廷嘉出版了不少著作,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是《梁启超评传》。吴廷嘉的老师,著名学者、清史专家戴逸教授为这本书作序。在序文开头,戴逸提到了吴廷嘉的一段伤心往事,在编写这本书时,她的爱人沈大德已去世,她自己也患重病。但她依然咬牙写完了这本书。遗憾的是,在这本书完成后不久,吴廷嘉也因病去世。邱崇禄为他们感到遗憾,“非常可惜的一对学者,从相册上来看,两人似乎没有孩子。”

“梁铎这家人特别细心”

与老照片中的主人公取得联系的,还有中国放射诊断治疗创始人之一梁铎教授的后人。2005年12月,邱崇禄从潘家园收集完老照片,回来整理时发现,这些老照片的信息丰富,在照片后面不仅有名字,还有拍摄时间,除了老照片,还有信封、毕业证等一些重要的实物,这些可以帮助他推断。

在一张照片中,邱崇禄注意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照片上有“梁铎教授追悼大会”的字样。根据这个信息,邱崇禄在网上查到了梁铎的信息。梁铎(1895—1965年),字警寰,江苏省江都县人。1922年,他毕业于民国后创办的第一所传授西医的国立医学院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易名北京医科大学校,附设诊察所,留校任外科助教的梁铎兼任X光室主任。1930年,梁铎远赴德国留学深造,在居里夫人实验室从事放射性核素研究期间,得到居里夫人亲自指导。193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梁铎回国,在北大医院开始了放射治疗工作,并著书立说。1949年后,梁铎教授出任北医大放射科副主任,负责放射治疗组。1959年,梁铎教授组织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放射治疗教材——《X线治疗学》。

有了这些信息,这些照片也就变得立体起来。根据照片背后的“警寰”二字,梁铎一生的轨迹变得清晰:他有三个孩子,在四十岁、六十岁时都会留下比较正式的照片,七十岁生日,他还在病床上拍了一张,正是在这一年,他因病去世。通过这些照片,梁铎从青年到暮年的不凡人生经历,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邱崇禄将背后写有隽秀小字“民国廿年春摄于北平”的一张合影,放在了相册首页。这是一张“全家福”合影。年轻的梁铎坐在中间,西服革履,意气风发,夫人在右,弟弟在左,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分坐在中间,还有一位刚会坐的婴儿靠在母亲旁边,即便是隔了八九十年,依然能感受到照片上洋溢着的幸福与温馨。

在这堆相片中,还有大量他人的照片,邱崇禄推测应该是梁铎某个孩子的相册。在一张民国三十六年颁发的修业证明书上,让邱崇禄越来越接近真相。通过这个证明书得知,十六岁的梁瑶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修业期满。十六年前,正是民国二十年,而相册首页中,那个还在襁褓中的应该就是梁瑶华。在梁铎六十岁时拍摄的照片中,梁铎写有“博治、瑶华”留念的字样,这也证实了梁瑶华正是梁铎的小女儿,而很多照片背后中,写有“博治”二字,这位叫博治的还与梁瑶华拍摄了婚纱照,可见,博治是梁瑶华的丈夫。那他又姓什么呢?一张写有“民升医院张博治”的信封,让邱崇禄喜出望外:梁瑶华的丈夫叫张博治,他是民升医院(位于弓弦胡同,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美术馆时被拆除)的一位医生。有了这些确凿的信息,再回看那些照片,梁铎及其家人的人生经历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而他们一家历经的时代变迁也历历在目。

邱崇禄说,这一家子特别细心,他收来这些照片时,附带着成册的底片,这家人还对底片做了编号,然后在另一个小本上记着,每张底片是什么时间,在哪里拍摄。“我估计有好多底片都没有洗成照片。”

在这些照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以一位年轻人为主的照片,反映了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轨迹,这些老照片反映的内容令邱崇禄非常熟悉,“这应该是梁瑶华和张博治的儿子,从上面的信息来看,他叫张平,可能和我岁数差不多。”

邱崇禄把与梁铎及其家人有关系的照片都放在一起,“也许他们的哪位后人能用得上。”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见性”。邱崇禄将梁铎的部分老照片放在了博客上。有一天,邱崇禄收到了回复,这条回复令他欣喜不已:“我是梁铎的外孙,偶尔间看到您的博客,看到我姥爷的照片很是想念。感谢您!您博客里所贴的那张梁铎与孙辈的合影里右侧的小孩就是当年的我,老照片里全家的合影中,中间的女孩是我的母亲。”

喻世长相册中记录1976年大地震时的老照片

喻世长一家其乐融融

多数情况下,从一堆散乱的照片中,形成一块完整的家庭拼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有时一旦找到关键信息,其中的谜团就会迎刃而解。像梁铎家人对照片如此细致归类,并加以说明的并不多见。在邱崇禄收集的家庭影集中,喻世长家庭的老照片,就让他在“解密”过程中耗费了非常多的精力。

2005年前后,他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看到了比较完整的两本相册,其中有一位年长的老人,白发苍苍,风度翩翩,一看就是一位学者;还有两位年轻女子,她们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都留下了青春的印记。邱崇禄当时就觉得,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不太一样。拿回这两部相册,仔细观摩后发现,这本相册有一个最大的遗憾:虽然大部分照片注明了拍摄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唯独没有注明照片上人物的姓名。这让邱崇禄感到无从下手。

邱崇禄把照片一张张取下来,但照片背后依然没有线索。邱崇禄只好失望地把相册收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不甘心的他再次拿出这两本相册,一张张地取出照片来看。就在快要合上相册时,他看到了一张很小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张合影。邱崇禄把照片翻了过来,背后写着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喻世长。

邱崇禄在网上搜索得知,喻世长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再通过网上的照片一对比,相册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喻世长。邱崇禄如获至宝。邱崇禄通过搜索还发现,2009年,出版过一本喻世长著的《建国日记》,这本书是一位叫王金昌的收藏家,根据他收购的喻世长80余本日记整理而成。这些日记写于1948年到1999年,日记几乎没有一天中断过。更重要的是,在书中,喻世长的妹妹喻如菊还写了一篇序言,详细介绍了喻世长的身世。

有了这些材料,困惑邱崇禄已久的问题得以“真相大白”,这两本相册记录了喻世长一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状况。相册中多次出现的两位青春动人的女孩,就是喻世长的两位女儿:长女喻薇薇与次女喻融融。在这段时间,喻世长常到延安、石林等地去讲学;唐山大地震时,他们还在雨中搭建防震棚;喻世长与夫人屯他乡女士在结婚三十周年时还拍下了纪念照;母亲去世,他们一家回到天津奔丧……读罢《建国日记》,再翻过来看这些照片,邱崇禄对喻世长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邱崇禄感慨,作为大学者的喻世长,对家庭、对子女也非常关爱,相册中有很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照片。“在《建国日记》里,喻世长讲了他‘怕老婆’的故事,从照片上看,实际上他非常体贴爱人。”在喻世长和屯他乡的良好教育下,两位女儿都非常优秀:长女喻薇薇,出生于1954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在华罗庚手下做翻译工作,1983年与英国人结婚。令人惋惜的是,喻薇薇于1998年因病去世,第二年,喻世长也因病去世。次女喻融融,1958年出生,后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1987年也去了英国,并在英国定居。1999年,喻世长病逝时,喻融融无法赶回北京。第二年,喻融融回到北京,为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的母亲,安排好生活及医疗看护。母亲于当年去世。2005年,喻融融回国后,在宝坻陵园为父母安葬了骨灰。

(原标题:“解密”旧相册)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北京年轮”老照片展第十季将展地坛,首农食品集团邀您品味40年

护城河,八旗士兵,“外三营”旗人......这些上色照片带我穿越了

北大红楼一百年,216幅老照片亮相,蔡元培等人年轻时啥样?

一张黑白照打开尘封37年记忆 “抱娃上班”的父子你们还好吗?

这位北京土著用绝活修复蛋白老照片 开办拾光影像博物馆记录历史

老北京阜成门拆除前长这样 瓮城内瓦罐据说能当手榴弹?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开幕 千余张北京老照片首次展出

北京林业大学复原三山五园盛景:老北京风貌激起观众乡愁记忆

百张老照片唤醒京城记忆 “回家·旧影”展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展出

55岁摄影师拍38年天安门留影 退休前欲寻千张纪念照主人

60后至80后 看了这些老照片有你见过的历史瞬间吗?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