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作 《红发女人》:看奥尔罕·帕慕克的野心与回归

2018-05-25 10:44 北京晚报 TF0328

对奥尔罕·帕慕克而言,陈述、敷演与重构古典故事,并站在它们的边缘说出新的寓言,无疑是他最为熟稔的写作姿态之一。从《白色城堡》到《我的名字叫红》,对民族传统与传说的再发现——特别是将西方视角引入其中——为帕慕克赢得了世界性的名声。

作者:董晨


 

《红发女人》 (土)奥尔罕·帕慕克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但在此之后,他并未选择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掘进,而是力图为自己的小说打开更为深广与复杂的空间。因此我们会读到《雪》,在帕慕克“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中(如今这一自述可以打上一个问号了),政变与宗教冲突被他直率地抛在读者眼前,对土耳其社会问题的思考也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探寻呈现出内在的危机。虽然我们很难以“揭露”或者“呼吁”这样的词汇来描述《雪》的写作意图,但帕慕克作品中烟云笼罩的现实关切确实从此明朗了起来。

在《雪》之后,帕慕克似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描绘家庭、爱情与市井生活上,虽然我们仍然可以在《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读到宗教、思想与价值的多重碰撞,并感慨于他捕捉生活与制造隐喻的惊人天赋,但那个向着政治正面突进的帕慕克似乎也消隐在了开阔而充实的故事中。

但他的新作《红发女人》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东西。这部小说在伊斯坦布尔上市前,帕慕克在采访中毫无避讳地表达了他对土耳其政治局势的忧虑,并直陈“我曾说,我们只谈文学,但这是不可能的了。”——总统的权威与细密的统治引起了帕慕克的警惕,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的危机感绝非多虑或过敏。当然,我们不会在《红发女人》中读到任何轻率的愤怒,与之相反,这是一篇精准而带有宿命感的寓言。

帕慕克在《红发女人》中重新寻回了经典传说的资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与《列王纪》中的《鲁斯塔姆和苏赫拉布》——它们分别是关于弑父与杀子的故事——成为了小说叙事的基石。

这部部头不大的小说分作了三个部分,在语调犹疑而充满激情的第一部分中,左翼药剂师的儿子杰姆在父亲失踪后成为了经验丰富的挖井人马哈茂德师傅的学徒,当他们在一个毗邻破败军营的小镇旁工作时,与一位有着迷幻魅力的红发女人的邂逅让他生出了爱情。而故事的讲述者杰姆在第二部分中成长为了地质学家与成功的商人,他与妻子追寻着与俄狄浦斯或苏赫拉布相关的传说与遗迹。虽然杰姆并不愿意透露这些故事对他的意义和它们背后的阴影,但它们所带来的诅咒终于还是再度落在了他的身上。而在第三部分中,身世神秘的红发女人讲述了发生在杰姆身上的或蓄意或无意的凶杀,但在享受迷雾廓清的快感同时,读者也有必要对她的叙述保持必要的警惕。在不同的部分中,弑父与杀子的宿命阴霾始终笼罩着杰姆,正如传说中的英雄与武士一般,哪怕触发预言的必要条件似已缺失——杰姆有着失踪的父亲与没有儿女的家庭——但他仍然挣扎在父子相残的困境之中。

当我们试图琢磨《红发女人》中的父亲与儿子时,会发现这组看似天然而宏大的关系有着太多的可能。如果我们以杰姆作为故事的锚点,会发现他身为左翼革命者的父亲实际上塑造了儿子的困扰与欲望,但孤悬在故事边缘的他是诅咒之外的人;被杰姆视作父亲投影的马哈茂德师傅,一个背负着传统的暴躁男人,在听闻杰姆讲述的俄狄浦斯故事后,却成为了第一个宿命式的牺牲品。在这里,帕慕克并没有以父子的关系来诠释传说;相反,他通过传说的再现确定了一对父子。同样的剧情发生在杰姆自己身上,当他自己走入马哈茂德师傅曾经的危险时,他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儿子。

“母题”的反复再现使《红发女人》拥有了看似诡计重重实则质朴通透的故事展开。虽然仍将面对典型的帕慕克式的隐喻与圈套,但我们大可抱着阅读一则寓言的期待来面对这部作品。也正如不同文明的寓言故事所共有的特点,我们会发现帕慕克为《红发女人》中的父亲与儿子们设计了足够相似、甚至相互叠加的命运。这种互相指涉与无意识的复述无疑会引导我们发现故事中最顽固的内在结构——它由缺失父爱的童年、与红发女人(或者是无名的类似角色)的纠缠和弑父的罪行搭建起来。我们固然可以因此怀疑叙事者的可靠性:这些父亲与儿子们是否真的拥有相互独立的身份?但更简单的解释或许是帕慕克希望通过对这一结构的不断勾刻,来讲述一个稳定而庞大的体系在过去与未来会如何迟缓地滚动。

在《红发女人》中,帕慕克并不回避对一些现实议题的牵援。在故事的后半段,杰姆从父亲那里获得了一部《东方专制主义》,这部一度流传极广的学术著作帮助他重新理解了土耳其语境下的父子关系,也回答了弑父与杀子何以发生的问题(虽然并不令人满意)。与他一贯的深沉含蓄不同,通过这一情节,帕慕克直截了当地向读者揭示了小说的政治隐喻。我们有理由相信,杰姆心中那个有着无情力量的统治者与帕慕克所目睹的政治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对读者而言,我们不必为《红发女人》中不同的父亲与儿子寻找现实中的本体,但如果在接受寓言之余,带上阅读政治小说的眼光,我们或许会在这部作品中发现更多值得玩味之处。特别是,当我们选择用隐喻的符号重现小说反复出现的结构时,或将触碰到帕慕克笔下更具野心的主题。

在这部新作中,帕慕克作品中的神秘性主要集中在红发女人这一人物身上,她是超脱于父子关系之外,又勾连着一对又一对父子的命运的人物。虽然这部小说以《红发女人》为题,但在更多的篇幅中,她始终在故事的边缘保持着黑洞般的魅力;而当她介入故事时,人物的人生轨迹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偏移。这是一位典型的帕慕克式的“女主角”——如果放下政治性,我们也可以从《红发女人》中读到一个有关生活与爱情的迷人故事。

在故事中,帕慕克借着主人公杰姆的困境思考着一个颇显怪异的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父亲吗?还是当我们大脑混乱、世界一团糟、灵魂畏缩时才需要?”《红发女人》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他的答案。毕竟,对于帕慕克而言,称得上“一团糟”的事情恐怕不少,但幸运的是,《红发女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作品中的灵魂有着足够的聪慧与勇气。

(原标题:《红发女人》:帕慕克的野心与回归)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