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洋人就是没膝盖的僵尸状怪物?十九世纪国人笔下英国海军长这样

2018-05-18 11:38 北京晚报 TF0328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希望与大清通商,觐见之时,这些洋人不愿跪拜,大臣们认为,这些洋人不是不愿向中国皇帝下跪,而是因为他们膝盖不会弯曲,所以无法下跪。

作者:盛文强


 

十九世纪中国漫画中的英国水手形象,据1857年4月25日《伦敦新闻画报》

后来到了鸦片战争前,两广总督邓廷桢给道光帝奏折中特别提到:“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一年以后,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浙江定海被英军攻陷,林则徐急忙给道光皇帝上书,提出了克敌制胜的密钥,他在奏折中写道:“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致其死命。”看来,对付这些英国人的方法简单极了,只要用长竹竿一拨,英夷就会倒地,再也爬不起来。如果真有这么简单,恐怕之后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种论调,与当时民间流传的僵尸故事如出一辙。僵尸在清人的笔记之中才开始大量出现,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把僵尸分为两大类:“其一新死未敛者,忽跃起搏人,其一久葬不腐者,变形如魑魅,夜或出游,逢人即攫。”这种凶神恶煞,在前代的记载中是极少出现的。袁枚《子不语》中说到桐城钱某夜里醉酒回家,“见树林内有人跳跃而来,披发跣足,面如粉墙”,这个僵尸“跳跃而来”,也是因为膝盖不能弯折,难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清末的《点石斋画报》中有“僵尸出嫁”的版画,说的是宁波某户人家娶亲,用花轿将新娘迎娶回来,交拜之时,新娘“两足如僵,不能跪拜”,众人细看,原来新娘早已“气息全无”,场面一度混乱,迎娶回来的新娘是一具僵尸。除了不能走、不能跪,僵尸还不能攀爬,也不能转弯,所有跟屈膝有关的动作都做不了,所以,遇到僵尸最好的办法就是拐弯跑,或者爬到树上去躲避。在这些清人笔记的不断书写之下,僵尸也成为中国民间堪与狐仙并列的著名妖怪。

受这些记载的影响,电影中的僵尸形象也多是清代官员的装扮,朝珠补服,面无表情,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僵尸夜间出游,双腿并在一起,向前跳跃着行进,据说僵尸的膝盖不会打弯儿,所以只能蹦跳着走——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僵尸形象。按照民间的观念,僵尸的筋脉已然不通,失去了生命体征,故谓之僵,有僵硬、僵直之意,其膝盖不能弯折,两腿只能蹦跳着前行。清朝时,来华的洋人形貌古怪,被称作是“番鬼”,大清的官员曾一度认为洋人的膝盖动转不灵,后来这传闻变成了一种知识,连林则徐都相信这一理论。

十九世纪中叶的《伦敦新闻画报》里有一幅画像,是中国人笔下的英国海军形象,不难发现,这完全是怪物的造型,这个怪物出现在浙江处州府,“逢人便食”,煞是凶恶。它生着鸟嘴,浑身毛发,嘴里喷水,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它没有膝盖,腿完全是直的,有人认为这是反映了英国人扎裹腿的形象,也即林则徐所说的“浑身缠裹”。

通过这幅画像,可以看到国人一度把洋人视为僵尸状的怪物,这也算是民间文化心理的影响,巨大的惯性显得不合时宜。膝盖的问题虽小,却也裹挟着尴尬而又沉痛的历史记忆。

(原标题:洋人的膝盖不会弯?)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