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专栏京呈

汶川十年,十个平凡人不平常的故事

2018-05-11 10:10 京呈 TF003

5月,川地最柔软的季节;5月,汶川最残忍的时候。每一个蓬勃青葱的角落里,似乎都藏着不告而别的阴影。

山坡陡峭,大地苍黄,

河流日夜不息,努力带走旧的悲伤。

在故地、新居、广厦与废墟之中,

他们仍旧生活着,挣扎或者沉默,

把命运过成灰色、黑色甚至红色,

过成它本来该有的五彩缤纷。

一个又一个普通的名字,

镜头划过,他们的面庞,

已随着岁月的脚步,平静下来。

无论你是满意,或者抱怨,

他们的故事都要这样讲——

张德强

张德强,红白小学的老师,已为这所学校工作了39年,镇子里有一半的人都是他的学生。

“5·12”那天,张德强正赶去开会,刚走到半路就地震了。他转身跑回学校,组织逃出来的人徒手救出了100多个孩子。但红白小学已彻底被毁,连同120多个孩子和8名教职员工。

张德强有个习惯:收集学校各时期的照片资料,那些照片上,一些老师和学生已经不在。他时常拿出照片,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轻轻抚摸着。

遇难的孩子和教职员工都安葬在镇子东边的山坡上,张德强抽空到坟上去看看,告诉他们学校重建了,新小学能容纳200多名在校生,200米环形跑道,标准足球场……如今,红白小学的教学条件一下子跑步前进了几十年,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他们或许应该感到高兴。(贾同军摄)

马福祥

上午还是艳阳高照,午后便乌云压上了山坡。

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65岁的马福祥正在半山腰打理着自家栽种的杜鹃花。大地震时,马大叔家300平米的新房瞬间夷为平地,幸运的是家人都在外做工,幸免遇难。

那年,马大叔家种植的一亩多山地里长的是苞米,如今,已经改成鲜艳的杜鹃花。“花儿开了,让人看着有生气”,大叔说。五一前正赶上杜鹃次第绽放,马大叔的杜鹃花会拉到镇上卖给进山旅游的游客。

马大叔最大的愿望,就是新映秀能多吸引些游客,栽种的杜鹃花能为自家多添些收入。(方非摄)

杨慧琪

北川巴拿恰商业街的一间羌族服饰店里,从汶川映秀赶过来的杨慧琪正在挑选羌族民族服装,她将为“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做舞蹈表演。

地震时,杨慧琪家人四五口不幸遇难,回忆起10年前的情景,不免伤感。她现在是汶川“西羌魂”艺术团的一名舞蹈演员,闲暇时她和同伴们会到乡村为留守儿童和孤儿提供志愿服务,一对一教他们跳舞、唱歌。

“生在多灾多难的大山里,经历了伤痛更想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最大的希望就是把羌族文化传播到汶川的每个村落,使羌族文化得以传承。”(方非摄)

徐丽

忙碌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徐丽正在为小患儿诊断病情。

她2002年来到县医院,现在是北川人民医院副院长。“5.12”地震时,她是一名普通内科医生,地震带走了她年幼的儿子。徐丽在家人、朋友的陪伴和帮助下,抚平伤痛。第二年,她又生了一个女娃娃。

地震后的5月23日,徐丽和很多人在任家坪的废墟上火线入党。她说,地震之前儿子曾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入党”?她回答:“党员要求很高,妈妈还在努力当中”。灾难中,她看到很多人不顾一切地救助他人,她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这是她入党的一大动因。

她说:“做人不能太考虑眼前利益,要仁义为先,我是北川卫生人,北川的卫生人走了那么多,我们更有义务把责任承担起来。”(方非摄)

吴桂香

“11岁的儿子没得了,当时他在映秀小学读书”,吴桂香说。一段长长的沉默,但在之后,46岁的她却微微一笑。

10年过去了,曾经的伤痛埋藏在记忆中,化为吴桂香大姐面对新生活的力量。2012年,吴大姐又生了个女娃娃,取名陈梦洁。

今年小梦洁就6岁了,往事如梦,吴桂香只希望自己的小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方非摄)

张怀文

映秀商业街的巷子里,27岁的张怀文吆喝着新出炉的军屯锅魁。

5.12汶川大地震时,正读初中的怀文幸免遇难,却目睹了周围同学、朋友失去家人的伤痛,从小带他的外公也不幸遇难离开了。

高中毕业后,张怀文学了小吃制作手艺,如今在新映秀商业街售卖当地特色的军屯锅魁。旅游业大发展,他觉得生意还不错,每天有100多元收入。(方非摄)

马艳琼

五月的一个早晨,映秀镇中滩堡村,43岁的马艳琼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旁边做着街道保洁。

十年前地震,她和老公都在震中映秀镇,因在外做工逃过劫难,可家中坍塌的房屋将女儿掩埋,经过一天一夜的全力救援,才得以幸免生还。

“10年了,我也没啥子奢求,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幸福快乐。”马大姐说。(方非摄)

王加艳

北川,41岁的羌族大姐王加艳和13岁的儿子唐学舟,正在巴拿恰商业街为来往的游客做着志愿服务。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取了妹妹和家中亲属20口人的生命。“地震让我对生命更加珍惜与敬畏,希望能够更多把自己的力量回馈给社会,也想让自己儿子也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工作”。(方非摄)

刘静

在绵竹汉旺镇地震遗址参观接待大厅,22岁的汉旺镇武都村姑娘刘静为参观者做着登记、讲解。

地震时她上小学六年级,家中的大院子塌了一半,父亲刘学建被倒塌的房屋砸断腿,之后安装了假肢,现在可以正常工作了。“爸爸现在在做木工,妈妈现在在公园打工,一家人又住进了江苏援建的新房,日子过得挺安逸。”刘静微笑着说。(方非摄)

杨阿姨

伴随着暮色将近,新映秀镇广场上想起羌族乐曲。合着节拍,64岁的杨阿姨和伙伴们跳起羌族锅庄。

地震留给她最深的伤痛,就是失去自己的小孙女,山崩地裂,房屋倒塌,都不重要——经历生死才会体会生命的价值。

杨阿姨说自己“要以乐观的心态继续过生活”。(方非摄)

时光悄悄,
难说出口的岁月静好。
季节变换,
来来往往的安静与热闹。
突然消失的,
依然留在脑海与心头。
默默行走的,
终归要说一句“活着真好”。

- The End -

摄 / 方非 贾同军

编/和小欣

作者:方非 贾同军

来源:京呈

编辑:TF003

分享到

天降神兵!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再聚首,他们用纵身一跃,守护河山

12年,12年!如今的汶川重获新生,回望那些逆行的军人身影

德云社相声竟拿汶川地震做逗梗,张云雷道歉,官媒隔空评

灾难与人性:汶川地震近十一年,作家阿来笔下的美与丑

抚平心灵创伤的补“心”师:灾后十年 他帮很多人度过了一个个艰难时刻

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特别报道:十年牵挂

汶川地震十年祭:灾区涅槃重生 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北京清华学子献血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登记献血师生已有168人

10年汶川地震后的一句诺言 幸存女孩成为“白衣天使”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走出阴云的少年 回到北川的一天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发展记

震后十年看陇南:感恩村迈向“小康村”

不必扎堆去香山!北京这些赏“红”好去处我们带您看

百余张摄影作品,展现“京城之脊”的历史风韵

最美北京都在这个摄影展里,摄影爱好者别错过

服贸会上这些北京礼物火了,哪件是你的菜?

不能去旅游?就来服贸会体验“一带一路”各国风情吧!

赏雪花,玩冰壶,摸机器鱼……服贸会上的神奇玩意儿吸引住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