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大法医:人骨在指证》 “骨头专家”如何揭开死亡谜团

2018-05-11 11:34 北京晚报 TF0328

作者用一部虚构而又不虚构的小说轻松地让读者明白,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陈梦溪


 

《大法医:人骨在指证》[美]比尔·巴斯 乔恩·杰弗逊 天津人民出版社

故事的主人公比尔·布洛克顿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比尔·巴斯博士的原型,虽然书名上称他为“大法医”,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专门的、我们通常概念里警察编制的那种法医,他是田纳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美国国宝级人类学家,他是当代法医届的传奇人物和奠基人,协助参与了数百起案件的侦破,他的研究,革新了法医科学领域。所以严格来说,他不是法医,而是学者,以顾问的身份帮助警方破案,你也可以叫他“骨头专家”。

让他在公众和媒体中一夜成名的是“人体农场”,但这只是一个小警察给它起的外号,这个名字非常好记,以至于大家忘记了它正式的名字——田纳西大学人类学研究场。1977年,比尔·巴斯博士作为创始人参与建立了美国法医人类学家协会,之后,无数法医人类学家都由他训练出师。1980年,他在田纳西大学医学中心的后方创建了最初仅有16平方英寸的“人体农场”,第二年5月,“人体农场”收到了第一具供研究用的捐赠遗体。但直到1994年,这个神秘的“农场”和其中进行的各种法医学实验还鲜为人知。

1994年秋,畅销犯罪小说家帕特丽夏·康薇尔的小说《人体农场》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位曾写作《首席女法医》等畅销小说女作家在这次写小说前曾经去“人体农场”考察取材,在小说里写了农场进行的对尸体腐烂的研究等(插一句,巴斯博士看来,“人体农场”过去25年来最为人称道的研究成果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根据尸体的腐烂程度判断死亡时间),读者们读过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后印象深刻。接着,巴斯博士就有了接不完的电话,媒体争先恐后地要求采访他。于是巴斯博士就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就以自己的经历和研究为基础写一本关于法医和人体农场的小说呢?于是他与记者乔恩·杰弗逊一起合作写作了这本法医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比尔·布洛克顿是田纳西大学唯一一位为300名学生开设基础课《人类学入门》的系主任。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来自他为大一的新生讲解女性盆骨时说的一句话。“肉体会遗忘,但骨头永远会记得”。他在课堂上展示了男性和女性骨骼的不同之处,教学生(还有读者)仅用一块髋骨判断男女的方法,说明了如何通过女性盆骨的痕迹判断女性是否分娩过,如何通过头骨的形状判断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如何通过锁骨和耻骨联合判断年龄……这里我要插一句,在前两年我采访萨苏时,他提到中国的骨龄鉴定水平目前已经在世界前列了,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骨龄鉴定的开拓者、积水潭医院的骨科专家“法医晶晶”,这位女医生仅凭骨骼的X光片就能判断人的年龄,她的成果让我国法医骨龄鉴定比美国还要准确和先进,误差为三个月。也就是说,看一眼你的X光片,很可能把你几岁零几个月都说出来,而且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已经做了科学归纳。

儿童的指纹为什么难以得到?

小说不仅是人体农场和法医学实验,更多的是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罪案故事,虽然作者称自己写的是虚构的小说,但细节上能看出是基于真实的案例。正本小说由大小三个故事组成,贯穿全书最主要的故事是在美国南部地区国家公园旁的一座人迹罕至的山洞里发现的一具尸体引发的,第二个故事是主人公通过在人体农场的实验,推翻法医的报告,未犯罪嫌疑人证明清白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则是主人公的好友,一位指纹专家破获的,我们不妨先从他讲起。

在整部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包括受害者,都是虚构的,虽然它们可能有原型,但据说这位指纹专家亚特·博安南是真的,他现实生活中就是作者的好友,作者也懒得给他化名,在小说里直接用了他现实中的名字,他是故事的“男二号”,痕迹学大师,与男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并肩作战的人。这位博安南先生有多厉害呢,他不仅是警局资深的刑侦鉴定员,还是全国顶尖的指纹专家。在全美的犯罪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是用快干强力胶烟熏法(作者成书年代)让物体表面覆盖一层超黏的烟雾,以取得潜在的指纹。而这种手法就是由博安南发明并取得专利的,连FBI都采用烟熏法,作者打了个比方,他的发明在痕迹学界的意义就像迈克尔·乔丹决定你要穿篮球鞋一样。

他在出场时正在因为一起儿童绑架案而沮丧: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被绑架上了一辆汽车,警察找到了那辆汽车,但在车里却找不到任何小女孩的指纹,仅仅是因为他们一天后才找到那辆车。两天内找到绑架孩子的车已经很快了,但还不够快。我也是看了这本小说才知道,成年人的指纹可以保存数天,但儿童的指纹却稍纵即逝,这也是博安南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一群化学家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后发现的。大人的指纹是油性的,而小孩的指纹是水性的,因为小孩还没有经历青春期,身体分泌油脂的腺体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而水分是会蒸发的。作者这样评论:“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它造成的结果却令人心碎。”是啊,这就意味着解救被绑架、被拐骗的儿童要争分夺秒,一旦错过黄金时间,一切证据都会消失,罪犯依旧逍遥法外。小说结尾,案件的罪犯虽被抓获,但八岁的女孩却在绑匪收到赎金前就已经惨遭杀害,这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骨头结痂需要多久?

说到女法医,这部小说里确实出现了一位美丽优秀的女法医,杰丝·卡特,作者称她为“彪悍女法医”,她性格温和幽默,“彪悍”可能指的是她的能力吧——这位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法医是生前、死后创伤的专家,“只要给她足够的软组织”。在第二个案子中,她与我们的主人公比尔·布洛克顿“强强联合”,重新开棺验尸,为无辜的犯罪嫌疑人洗刷冤屈。

那么我们要问了,既然我们的主人公这么“大师级”,为什么还要联合解剖呢?一方面涉及到美国的司法制度了,布洛克顿就算再牛,其身份也是大学教师,并不是警察(当然美国分为联邦警察、州警等)系统内部的员工,简言之就是他有学术权威,但不代表公权力,所以需要有一名专职法医与他一起,可以看做是赋权。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次要解剖的尸体太“普通”了,既没有烧成灰,也没有风干成干尸,身体各个器官都还在,而且原始死因还是肺部损伤,那么肺可不归骨头专家管,所以他没有在法庭上为病理学方面的问题作证的资格(法医需要在法庭上为自己的检验结果作证并适当为陪审团解惑)。不过布洛克顿同时又是此案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他得知这个诡异的案子后在“人体农场”用捐赠的尸体进行了实验,但实验结果显示,按照之前法医叙述的“刀子从左腹部进入”,不管任何角度都没办法伤及右肺,除非刀子会打弯(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分析,在此就不赘述)。

“彪悍”的女法医确定了死者胸膜壁是完整的,而肺部的出血是在其死前两周,而布洛克顿通过对死者骨折肋骨的观察,发现肋骨上正在痊愈的断裂伤,骨头结痂至少要经过7天到10天,而且通过其结痂很软判断出断裂时间大致在两周到三周,因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骨化成硬骨。之后他又发现有根肋骨因为粉碎性骨折而缺了一小块,而在肺中找到了那片碎骨头。这正可谓,你想知道的,骨头都会告诉你。

原来,死者死前两周曾在酒吧被一帮人殴打,肋骨的碎片扎进肺里造成了慢性出血,那位被怀疑杀害他的小伙子是他最好的兄弟,因为他死时与他待在一起而被当做嫌疑犯,而这个小伙子正是他在酒吧被殴打时保护他的人,小伙子差点以谋杀罪被送入监狱。与那个小女孩相比,这个案件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死因记录在三厘米的舌骨上

那么洞中“蜡像”案,也是书中最难的案件,因为只有骨头(和尸蜡),就只能靠主人公单枪匹马了。这是一个超过三十年的案子,被害人因为山洞中特殊的气候成了“蜡像”,也就是尸蜡,尸蜡是指富含油脂的肉体在潮湿的环境中腐烂后所产生的油脂状物质。埋藏在潮湿地下室的尸体通常会有尸蜡形成,浮尸也是如此。当然这具无名尸体上就只剩骨骼能够有辨别效力了。

“骨头专家”开始工作了。首先是X光片,在不破坏尸体的情况下,X光片作为第一道工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与牙医拍下的片子进行对比找出失踪人口确定尸体的身份,看到骨骼上铅这类无法穿透的物质,即使子弹穿透人体,它通常还是会在颅骨内或肋骨上留下污迹或碎片。X光之后就是体表尸检,确定没有任何遗漏后,布洛克顿开始清洁骨头。他最常用的方法是“煮”,这会使骨骼与残存的组织分离,或许听上去有些粗糙,在“煮”的过程中他通常还会加入洗衣粉和利于蛋白质水解的嫩肉粉,最后再用牙刷把参与的组织刷去,之后放在纱布上晾干,这样就得到了一副“干净整洁”、便于观察任何一个细小痕迹的骨骼了。

通过颅骨的形状判断出这是一位白人女性,而且她的上颌骨缝开始接合,证明她已经成年,通过锁骨关节与骨干连接处的组织还没有完全从软骨转变为硬骨可以看出她还不是成熟的女性,大致判断出她的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通过搜索失踪人口档案,他们确定了她的身份。

当然对于法医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她的死因。她的骨骼有两个地方引人注意,其一是一块小小的舌骨,其二是一块大大的胸骨。先说其二,她的胸骨上有个圆孔,第一眼看去是个子弹射出的孔,但这个孔很奇怪,它不但在胸骨的正中间,而且很光滑平整。作者告诉我们,子弹形成的伤口会朝子弹行进的方向扩大,因为当子弹打穿骨头时,冲击波是以圆锥的方向传递出去的,所以会在出口形成较大的孔,而且会在骨头表面留下以弹孔为中心辐射的裂痕。经判断,布洛克顿认为这是骨头的自然开口,当然这不多见,一百个女性里只有四个会有这种孔。

那么所有的信息就集中在那个一英寸(约2.54厘米)的小小舌骨上了,舌骨是舌中的骨头,是中轴骨中较独特的部分,它不与其他任何骨形成关节。它在下颌骨与喉之间支持舌头,亦称“语言骨”。这位女士尽管全身上下一切正常,但这块舌骨透露了她曾经经历过什么,作者这样写“我曾经见过许许多多受过损害的舌骨,但没有一个像这个的情况那样糟”,这个充满裂痕的舌骨记录了这位年轻女性的死因,她是被勒住颈部致死的。

当然这位美丽姑娘的遭遇背后又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了,书中也有曲折详细、令人惊心动魄的叙述。当然作为读者除了为受害者叹息,更多的是看到了法医们是如何为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团。

(原标题:肉体会遗忘,骨头却记得)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