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石厚大义灭亲 到底值不值得称赞?

2018-03-09 15:45 北京晚报 TF010

卫国建立于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康叔为卫国第一任诸侯,因为是武王姬发的同母兄弟,在诸侯之中属于威望很高的传统姬姓大国。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二任君主卫庄公迎娶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妻,庄姜长得漂亮,而且温柔贤惠,《诗经·卫风》里卫国人作的《硕人》一诗赞美的就是庄姜。但庄姜一直无法生育逐渐遭到冷落,卫庄公后娶了陈国姐妹厉妫和戴妫,厉妫生了孝伯后就死了,可惜孝伯也没能活下来。而妹妹戴妫则生了公子完,就是之后的卫桓公,庄姜因为无子对公子完视如己出,与戴妫一同抚养公子完长大。

作者:柳树下


卫庄公有个宠妾为庄公诞下一子名叫叫州吁,州吁从小机灵好武,喜欢动不喜欢静。庄公一直非常宠爱这对母子,州吁长大后喜欢舞枪弄棒,爱好军事,庄公便培养他为将军领兵为卫国四处征战。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诸侯之子称为公子,诸侯之孙称为公孙,他是卫国第六代国主卫靖伯的孙子),单字一个“石”,人们便称他为石碏,他劝庄公说:“小儿子受到过分的喜爱,还拥有兵权,如现在不加以制止,以后会酿成大祸的。”对于这些话卫庄公丝毫不理会对州吁宠爱照旧,庄公死后,长子公子完即位称卫桓公。

卫桓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太过于骄横狂妄,桓公便夺了他的兵权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在他国招揽死士,密谋重返卫国。十几年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死士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密谋,于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设宴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拜石厚为大夫。这是春秋时代第一起弑君事件,这样的弑君逆案案件发生在传统的姬姓大国身上可以说是人神共愤,大臣、百姓都不待见这个弑君之主。州吁这个国君当得也心虚,为转移国人视线,他开始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用兵,得胜了百姓照样不拥护他。州吁这时想到了石厚的老父德高望重的石碏,只要能把他争取过来国人必定会信服他,他派石厚回家屡次说服父亲,但石碏不为所动。无奈州吁退而求其次看在石厚的面子上希望能给他出出主意,这次石碏没有推辞对儿子说:“州吁如果想要名正言顺得到地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但如何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石碏又说到“陈侯素来与王室关系交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请陈侯来帮忙疏通,那么得到天子的接见一定没什么问题。”州吁茅塞顿开认为石碏的话有道理,就带着石厚和礼物去拜访陈侯。原来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人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而今州吁还主动送上门了,石碏看似在帮州吁,但实际已经想好了如何借陈侯的刀除掉州吁了。

在州吁和石厚去往陈国的同事,石碏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杀害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务必要替卫国做主!”于是,州吁和石厚刚面见陈侯便被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卫国人为他求情希望留他一命,但是被石碏拒绝了,并亲自派下属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

石碏的大义灭亲素来被后世儒学家所赞扬,认为他去人欲存大义,但石碏的本心真是这样的吗?石碏在卫庄公时劝谏不得便顺其发展,对儿子和州吁的交好一直心存担忧,认为州吁这小子迟早得出事,石厚与他这么亲近肯定要连累我们石家的一世英名。于是把石厚软禁起来,可石厚哪管这些,在他看来哥们更重要,怎么能因为猜测就置哥们于不顾。石厚逃了出来,又和州吁混到了一块儿,石碏没办法只能由他去了。自此他和儿子划清界限,对庄公也再也没进过言,一切静待事情发展。州吁弑君之后要是得民心,国人接受了现实,那石碏也就罢了。关键是州吁的名声太差了,国人唾弃州吁也唾弃他的同党。石厚作为自己的儿子,管教不严为父无能的骂名迟早要落到他的头上。所以,作为名望如此之高的“贤臣”,名誉要比其他的都重要,石厚的恶名已经都到家门口了,如不划清界限自己一世的名誉也将被毁。所以让与他痛下杀手原因不是为了大义,而是为了私利。所以读者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有人为石厚求情时,他还不依不饶,非但没有顺坡下驴还把这事做彻底做绝。越多人求情越能体现出他的“凛然大义”。

后世当然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所以左丘明和孔子两位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自然也博得了卫国人的一致称赞,既同情这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也佩服他的大义。这儿子总算没白死,老爹的一世名声也得以保存,还千古流传了一句成语“大义灭亲”。

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儒学,也不是怀疑史学家对他行为的赞赏。只是说历史上确实有不少沽名钓誉之人,石碏并非为了名誉不择手段的小人;但要说他是正直之臣,那我们就被他蒙蔽了,身为人臣在明知君主有所偏颇时却不耿直进谏,要知道春秋时期平民都可以和君主坐而论道,那时还不像之后的专制王朝那样,阶级结构明显,君权还未达到至高无上。而他却在大事面前寻求自保,任由其发展,可以说他的无作为已经显露出了他和那些正直之臣的区别。千年来多少人为了“名”而做出龌龊的勾当。读史一定不能以史家的评价为其定型,不要迷信权威。站在聚光灯下看人物,看到的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西施、夏姬等四位传奇女,背后一部春秋史,女作家柳岸为之作传

读懂董每戡:拥有波澜壮阔一生的他,或许最心仪自己“诗人”的称号

东山京白梨、龙泉雾白杏、陇驾庄盖柿......它们竟都曾是皇家贡果?

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一顿饭杀三百只鸡?真相来了

男女同游、喝咖啡、拍照片,清末万牲园里,品新潮生活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千古传诵,因何被称神来之笔?背后有个故事

“关羽”戏里戏外有不同,“过五关、斩六将”非史实,实际被曹操送走

长城一般自西而东,石塘路却有一段急转直下呈南北走向,因为啥?

意外开启的中国近代外交史,通过散文记下晚清时节点滴

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说”,时隔60年揭秘“北京九所”,大量细节披露

1941年,他断然拒绝日本文化特务禾久田要求,辗转投奔抗战大后方

故宫、天安门是谁建的?老北京人只知其名,却鲜知是工匠世家父子接力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