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老年公寓院长杨秋菊:为了老人们 搭进两个亿

2018-03-08 11:35 北京晚报 TF003

今年的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表彰中,有一位名叫杨秋菊的获奖者。1964年出生的她,现在是通州区三乐康复老年公寓的院长,为老人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康体、异地养老等20多项服务。为了“补贴”养老事业,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拿出了做快餐生意的几万元积蓄,如今,杨秋菊和爱人就住在老年公寓照看老人。总是一脸盈盈笑意的杨秋菊对老人的细致关怀,也让老人们把她当作了自家女儿一样信任。

杨秋菊(右)在陪老人聊天。
杨秋菊(中)鼓励老人做康复。

卖房子补贴老年公寓

走进杨秋菊所在的三乐康复老年公寓,宽敞的庭院引人注目,小桥、凉亭、荷塘让人有种步入街边公园的错觉,棵棵柏树和假山点缀在荷塘边,池塘里有小鱼在游动。院内一侧,欧式风格的3层建筑连栋成片,是老人们生活和做康复的场所,居住区1000张床位目前入住了300多位老人。

“我们接手这里的时候,这儿就是一片荒地。”杨秋菊和丈夫在2005年租下了通州区马驹桥镇陈各庄村的46800平方米空地,当时因为经营的快餐公司生意比较好,杨秋菊就开始想做些事情回馈社会,不久便有了用这片地块建设老年公寓的想法。一砖一瓦、一石一树,杨秋菊一心扑在了老年公寓的规划建设上,吃住都在这儿。

随着楼房盖起来、设施搭建起来的,是远超杨秋菊前期预想的巨大资金投入。“之前没经验,建起来才发现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装修、改造,干着干着就搂不住了。比方说做一个房顶的防水,就得几万块钱,这个院子又大,稍微一动工几十万元就出去了。”杨秋菊说,从筹备老年公寓到2011年正式建成,陆续的资金投入达到了让人吃惊的数字--两亿。

钱不够怎么办?杨秋菊夫妻俩不光贷了款,甚至还把自家的房子也卖了。“即使把做快餐的收入补贴过来,贷款也一度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后来想想,把房子卖了吧。”尽管杨秋菊也很舍不得卖掉家里的房子,但老年公寓已经建起来了,她不想半途而废,“现在我和我爱人就住在养老院里,这样也好,更方便照看老人。”

在建设经营老年公寓这事上,杨秋菊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精力,付出这么多,有过后悔吗?杨秋菊说,是小时候的经历让她坚定了做好事回馈社会的决心,“我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们家5个姐妹,母亲为了多挣些钱养家,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干,因为太劳累,在我18岁的时候她得了半身瘫痪。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邻居、街道、还有我母亲原先工作的单位都挺照顾我们,还帮着我们找活儿干补贴家用。所以这些年快餐公司业务平稳,再加上后来党和政府号召民间也可以做养老,我就想着原先别人帮了我们不少,我也要回馈大家做点儿好事。”

坐轮椅的老人站了起来

去年夏天里的一天,杨秋菊正在老年公寓的菜地里种菜,年近八旬的李香珍老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儿踱步到她身边,那是杨秋菊第一次见到李香珍、王殿攻老两口。“当时老两口精气神儿都不太好,尤其是王叔,戴着个帽子、低着头,四肢有些哆嗦,整个人很蔫儿。”在后来和两位老人的接触中,杨秋菊得知王叔是疑似帕金森症,出行只能靠轮椅。“原先老两口出门的次数不多,和外界没什么接触,刚到这边来的时候不爱说话,饭吃得也很少。因为有病,有时候老人情绪也比较烦燥,心情不好。”

杨秋菊怕老人们总在屋里待着闷坏了,总会多来老两口这边看看,和他们聊天、鼓励老人多到院子里溜达。“老人们特喜欢聊年轻时候的事,说起那会儿的故事来整个人神态都不一样了,我就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再和他们在院子里转转,赏赏花、晒晒太阳。”去年年底,院里引进了量子理疗设备,针对王老爷子的情况,院里的医护人员为他制定了理疗康复计划。在定期治疗下,老爷子的身子骨一点点地好起来。

记者在老年公寓见到老两口时,老爷子缓缓迈着步子笑着迎过来,虽然还需要老伴扶一把,但步子还算稳当,气色也不错,根本看不出老人曾因为疑似帕金森症而坐过几个月的轮椅。

见杨秋菊来了,老两口掩饰不住笑意。“他啊现在笑模样比原来多了,整个人精气神儿都好不少。”李奶奶看着老伴状态一天天好起来,心里也高兴。“我们刚来的时候因为身上有病,对未来挺迷茫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也给孩子添麻烦。在这儿住了几个月,每次见到杨院长,她都微笑着和我们聊天,嘘寒问暖,了解我们的需求,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就跟我们自家女儿一样。我们都说啊,在这儿待着就不想走了。”

老爷子喜欢书法,杨秋菊知道后特意给老爷子组织了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展。记者在楼内百米长的过道墙上,看到贴了几十幅老人写的书法。提起这事儿,老爷子仍很激动,“我一直想办个书法展,是杨院长帮我实现了心愿。”杨秋菊清晰地记得王老爷子当时的样子,“兴奋得像个孩子。”

养老院里如今住着300来位老人,只要有时间,杨秋菊几乎每天都会到房间里看看老人们情况、和老人聊聊天。“杨院长,您看这手机屏幕怎么这么暗啊,能不能帮忙调一下?”“杨院长,这是我刚写的一首诗,您瞧瞧。”“这是我最近用珠子串的小狗,狗年了嘛,杨院长送您一个。”“这个乒乓球台子能不能挪到活动室一层去啊?每次想打球得爬到二层”……记者跟着杨秋菊在楼里巡查时,老人们跟她说起话来就像家里人一样,生活上的零碎琐事家长里短,随时唠上几句也不见外,整座老年公寓透着大家庭的氛围。

“探路”异地养老

今年春节,杨秋菊夫妇俩和朋友一起开车去了趟福建,这一趟可不是旅游休假,而是为了考察异地养老。因为只有5天时间,一行人每天开车八九百公里赶路,“每天中午就在沿途服务区买点儿面包、咸鸭蛋,在车上凑合吃点儿。”杨秋菊一行到福建泉州走访了4家民俗,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外出“探路”。“我们养老院提供异地养老服务,平均每年组织去10个地方,每次在当地待上一个月,老人如果有兴趣报名就行。老人嘛也想到外面走走转转,我们就会先出去看看情况,帮老人看好合适的地方。”

因为是带老人出行,一出去又是一个月,想达到“合适”二字并不容易。杨秋菊说每次考察最重要的是吃、住、医、行四方面,“我们老年公寓每天为老人提供的是8个菜荤素搭配,到异地的话,至少得满足6菜有荤有素,让老人吃得均衡。住的话干净暖和就行,但这次看的4家民俗,有3家不是房间在阴面照不到太阳、就是没有电梯不方便老人进出,都不适合老人居住。医呢就是附近得有三甲医院,万一老人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方便及时看病治疗。还有一点就是住的地方要交通便利,方便我们带着老人们出行。”

杨秋菊每年有至少3次外出考察,有时候也会觉得工作太忙太累想歇一歇,但不事先探探路了解老人们要去的地方,她又觉得不放心。“习惯了,不同老人需求不一样,多为他们想着点儿,考虑在前面,老人们也能过得更舒坦。”

今年已经是杨秋菊在外过的第4个春节了,不但过年很难和家人团聚,平时她能见到儿子和孙辈的时候也很少。“要做的事儿太多了,没有忙得完的时候。现在要想孩子们了,就和他们视频通个话。”因为常年不在孙子和孙女身边,两个尚不满5岁的孩子对自己的奶奶还有些生疏。提起家里人,杨秋菊难掩愧疚,“想兼顾太难了,既然做了养老,我就得对这些老人们负责,尽可能地把他们照料好,让他们在这儿过好晚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怡

分享到

北京顺义区新增2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共设床位239张

在封闭的养老公寓里,老人们逛杂货铺、参加生日会:这半年过得还挺快

北京:养老机构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应10分钟内报告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个个都有“健康档案”

放宽家属探视要求,北京再次进入养老服务常态化防控阶段

美国近2.6万养老院住户染新冠病亡,骚乱愈演愈烈危机加剧

五星养老院什么样?养老机构评级办法征求意见,“挂星”需哪些条件?

北京养老机构今起预约探视,严格执行“七进八不进”

北京养老机构今起预约探视,严格执行“七进八不进”

北京养老机构明起家属可预约探访,但这八类人员不能进

北京发布养老院防控指引:非必要不探访,探访需预约戴口罩

2.56万人!全美死亡病例三分之一来自养老院,实际死亡人数或更高

城市副中心又一重点工程完工,未来这里将成开放式水景公园

今冬北京山区来了头场雪,超美!

胡同疏通京报馆修缮加快了,未来这里将建成邵飘萍纪念馆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值得期待,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注意了!20日起北京核发电子《北京市居住证》,停发实体居住证

实拍今冬北京山区第一场雪,银装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