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从夜市街成功转身 达智桥胡同变了京味回来了

2017-10-10 11:02 北京晚报 admin

2017年10月10日讯,经历了一年多的整修,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路边的达智桥胡同变了,变宽变漂亮了。胡同的风貌得到极大改善,且不再是闹哄哄、脏乱差的夜市街。然而,崭新的小胡同亮相后,居民们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所在社区逐一破题逐一化解,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中寻找精细化管理的新突破。用管片的上斜街社区书记张安林的话说,“新胡同有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解决办法。”类似的改造,还将在宣武门外的上斜街、校场大六条等几条胡同继续进行。

曾经出了名的“夜市街”

达智桥胡同长近200米,这次胡同整治是从去年春天开始的。之前的达智桥胡同,路边一家挨一家的充满各种店铺,其中包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副食店、菜店、理发馆、手机维修、裁缝、药店、装修建材等等。

用72岁的居民韩宝森老先生的话说,达智桥胡同曾经是附近居民出行的必经之地。1945年他出生在这里的时候,北边临着前三门城墙下的护城河,西侧则需走至临近广安门才有大街,而东侧紧邻相对繁华的宣武门内大街,让这条胡同成为了很多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解放初年,这家是肉铺,那边是纸铺,东边是豆腐房,西边是裱糊铺,韩老爷子全都“门儿清”。

改革开放后,宣武门外大街曾经聚集着不少通讯商店,也有一些小店延伸至胡同里。当寻呼机店铺消失时,正是餐饮业兴起之日,胡同东口又形成了饭馆的集散地,“一排饭馆每天晚上都干到后半夜。”

达智桥胡同里成了附近出了名的“小吃街”,每天傍晚,举着煤气罐在路边摆摊的麻辣烫、凉皮、架着油锅炸素丸子的摊位,将胡同占据得仅剩下一两米宽。即便能有稍宽一点儿的地方,一定会被菜摊占了位子。校场三条北口与达智桥胡同相通,这里有一处下水道的雨篦子,常年被一个卖鱼摊占据。“出门就是一股腥臭味儿。”

胡同展宽了两三米

北京晚报记者再次探访改造后的达智桥胡同,如今的宽度几乎能够容纳两辆汽车错身。临街的门面房几乎已被搬空,只剩下胡同西口的一家药店,以及胡同中部的几家副食店。门脸则被翻修一新,地面铺上了平整的石砖。

狭窄的胡同明显变宽了,其实,达智桥胡同本来就是这么宽。韩宝森老先生回忆,达智桥胡同至少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都是这个宽度,“能过汽车、过马车,也没有人乱加盖房子。”

社区书记张安林则介绍,在前后一年多的改造中,这里一共拆除了86处违建,其中既包括小煤棚,也包括后墙接出来的房屋。“这些房屋大都是1976年地震之后所形成,当时为了防震减灾,各单位向职工供应木料、砖瓦、油毡;这些房屋逐渐多年加盖,也就形成了违建。别说是加盖房屋,这次改造前,社区当时位于上斜街的办公地点,便是一处存在了三四十年的违建。”

这些违建近年来多被出租用于开店,拆掉它们之后,胡同的部分人口也得到了疏散。“租房做小买卖的人都走了,胡同里就少了很多生活垃圾;这些年一直执行着腾退的政策,自家十多平方米的公房,可以换到新宫的两居室。”算起来,胡同里的人口减少了约有五分之一。
改步行街挖潜停车场

今年夏天,胡同改造终于完工。不过,居民们发现,拓宽的胡同仍然不好走,因为两侧停满了车。“有本地居民的,也有附近居民的,还有北边写字楼里上班族的。”

社区与新引进的胡同物业向居民们征集意见,最终决定将这条胡同改为“步行街”,并于9月1日开始实施。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步行街,平时允许自行车穿行,一旦有居民搬家、生病,特殊服务车辆也允许进入,只是平时不再允许汽车进入和停放。

“车位的问题在很多小胡同都存在。”张安林介绍,社区、物业与一些职能部门商议后,暂时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边找来了十多个车位,居民向社区出示在此居住的证明,能享受到这些特殊照顾的车位。

这里的问题虽然暂时得到了解决,附近其他无法容纳汽车通行的小胡同的停车问题仍然存在。“附近有几处停车场,比如写字楼地下、拆迁的空地等等。胡同拆违展宽之后,都可能会面临这个问题,这还要依靠未来规划更多更合理的车位、疏散人口等措施来解决。”

没有树鼓励居民种花

有居民注意到,胡同从西到东居然没有一棵树。

“因为以前就没有。”韩宝森老先生回忆,最初只是在胡同西口有一棵槐树,据说那棵树是旁边住户花盆倒了,一棵槐树小苗就地生根,逐渐长成了一棵大树,却在前些年的一场风雨中不幸倒伏。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胡同西侧不远处出现楼房时候开始,达智桥胡同的地下便被埋放了下水道,如果种树,可能对地下管线产生影响;此次胡同改造中,所有电线也都埋到了地下,胡同里见不到一根电线杆,同样会担心树木根部影响到管线安全。

“胡同里的绿色是生活的气息,当然希望多一些。”韩宝森等老住户的意见,经过社区和胡同物业商议后决定,先摆放一些花池子。社区已经吩咐物业,如果有居民愿意在家门口种植一些花草,物业会配合提供花盆等器材。

门脸房用途居民说了算

没了菜摊,买菜怎么办?没了饭馆,买早点怎么办?在整治开墙打洞项目进行的时候,这一问题已经出现,街道通过设立一些新的蔬菜商店、菜车来解决问题。在韩宝森看来,宁可自己多走几步路去社区菜店和大超市,也不愿意让家门口被小摊包围了,“块儿八毛的搓堆儿菜,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追求健康品质的生活了。”

目前,胡同两侧的门面房约有六七成还空着,开发商暂时将部分房屋用作办公或居住用,过些天在这里还会有一场胡同开发模式征集意见的展览。“这些房屋未来都可能用作便民设施,比如说居民们反映缺少中档饭馆的问题,我们已经决定把西口路南的房子作为一家饭馆,估计不久之后就能开业。”更多的设施,期待街道、社区、物业多部门向居民们征集需求意见后解决。

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恰逢一位老先生拿着智能手机,向路人询问打字的方法。这位老先生说,他已82岁高龄,平时儿女教他使用方法却总也记不清。经路人帮助,老先生回忆起了操作步骤,高高兴兴骑车回家去了。

“连82岁的老人都在学着用智能手机了。这些进步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真的还需要占路卖菜的小摊吗?”韩宝森说。

老北京还在京味儿还在

狭窄却热闹的小胡同,在很多北京人眼里也是“京味儿”所在。改造一新的胡同,会不会失去了这样的生活特色呢?

“你看看这里过路的人,推着小车的老太太,拎着鸟笼子的老爷子,以前哪有这么多北京人啊。”张安林说,“北京人还在,很多居民没有疏散,这种生活味道不会改变。”

韩宝森则舍不得自家的小院,也没有搬走。那是个不算宽敞的院子,“我家祖上就住在这里,我也是生在这里,舍不得走嘛。”

胡同改造中,这些新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也在逐渐被解决着。张安林认为,目前来看这种做法挺成功,可以适应新时代北京生活的需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硕

分享到

北京东城“背街小巷”疏解整治行动 “水穿街巷”景观重现三里河

北京房山近60岁窦店大集完成疏解整治,未来将变身郊野公园

北京疏解腾退空间首次改建便民浴室:最低10元 可刷养老助残卡

去廊坊、燕郊、香河请注意 北京这3条公交终点站移至通州北苑

北京通州张家湾工业企业仅剩70家 将添两处大型湿地公园

北京三里屯“脏街”变靓街 三个“洋雷锋”也来参与志愿活动

北京王家园64岁老小区疏解整治:拆违建后变有景有廊大花园

北京社区养老有高招:潮湿地下室变社区养老生活馆

北京动批大红门2000商户正式落户沧州 免费班车拉来客流

海淀节后首场拆违:4500余平方米违建将还绿

疏解整治促提升 今年北京将拆除违法建设4000万平方米

西城制定“民心工程”任务单 展览路腾退建筑变文体中心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