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揭秘卢沟桥边岱王庙 矗立一百多年见证侵华日军罪恶行径

2017-07-11 12:00 北京晚报 TF005

七月的北京,永定河畔的荷花悄然绽放:七月,永定河畔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卢沟桥。

作者 邱崇禄


卢沟桥西侧路北的岱王庙与东面喧闹的卢沟桥相比,显得落寞和孤寂。矗立了一百多年的岱王庙可谓饱经沧桑,它目睹了永定河的泛滥,聆听过学子的读书声,见证了卢沟桥畔抗日的烽火硝烟,当年驻守卢沟桥的29军,其中有一个营的驻地便在岱王庙,并以此为根据地,展开顽强抵抗。其中,29军的“大刀突击队”一度令日寇闻风丧胆。

如今,岱王庙稍显落魄冷清,但它依然值得人们铭记。

1 庙内建筑破旧格局未破坏

在京西永定河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桥——卢沟桥。卢沟桥以数量繁多、造型优美、殊形异态、生动传神的石狮闻名遐迩。桥上的每只石狮都曾目睹过历代水患给两岸百姓们造成的生灵涂炭,也曾听到过抗日战争刀枪的喊杀声,因而更显弥足珍贵。凭吊卢沟桥后,切莫知途归返,还有一处不可不去的景观可看,那就是距桥西头数十米,路北侧的岱王庙。

岱王庙,当地百姓俗称为大王庙或大庙。岱王庙座坐北面南,远远望去,颇有几分气势。岱王庙虽一度成为大杂院,但整体结构还未破坏。岱王庙建造地十分精巧,它的山门和戏楼,衔接紧密,融为一体,平面呈T字形布局,是一座上下二层硬脊歇山顶砖木结构的建筑。

如今,历经沧桑之后,房脊两头的吻兽早已踪迹皆无,只有东西山墙顶部的铃铛排山,保留的还算完整。山门的一层中央是石制拱形券门,券门两旁是各一长方形竖窗。石拱券门上刻有石雕,门首弧顶正中雕刻着探首的夔龙,在片片祥云中翻转腾挪,吞云吐雾。夔龙两侧刻有两条玩耍的蟠龙,像众星捧月一样游弋在探首的夔龙身边。

最有意思的是,石拱券门两侧下部的石雕上,各刻有一只在水中山石间吐水的小兽,造型奇特,形态逼真,呈现出十分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整座石拱券门增添了一笔顽皮的色彩。

山门二层的中央是一长方形竖窗,两边各是一六角形弦窗。东西两边墀头墙盘头部分的砖雕精美异常。 东西两侧立面的二层也是各一六角弦窗,而一层由于杂房遮挡,已经无法看见它的本来面部。

早年的岱王庙山门门楣之上,悬挂有一块汉白玉石刻的“岱王庙”匾额。庙内正殿供奉着佛像,庙内清幽肃穆,香火缭绕,梆槌声声。庙前山门左右两旁各有一棵巨大的槐树(今存一棵),从东面卢沟桥而来的一条大道在门前经过。

穿过石拱券门,进入院内,回首望去,会惊奇的发现,戏楼赫然在目。戏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虽经历时代的雨雪风霜,但上边的彩画还隐约可见,尖尖的房角指向空中。戏楼与山门有机的联接成为一个整体,这在我国众多的庙宇建筑中十分罕见。戏楼下雕刻精美的五福捧寿的房檐板,除显陈旧外,上面的图案竟然完好如初。

整个院落占地约三亩,院内两座大殿还在,只是大殿的房顶屡经改建,已无原有的形式。整座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如果不是居民在院内见缝插针的搭建了许多小房,显得拥挤不堪外,可以想象出它当年的繁荣。

2 二十九军营部驻兵庙内

在岱王庙的悠长岁月中,有一段值得永远铭记。让时光再回到八十年前。1937 年7 月7 日,借口一个士兵失踪,日本侵略军炮轰宛平城,并向中国士兵射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起抗争,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在七七事变之前,29 军派219 团驻防卢沟桥地区。 1936年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地区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并多次进行军事挑衅,形势十分严峻。团长吉星文又让加强营三营驻防卢沟桥和宛平城,当时营部就设在卢沟桥西岱王庙内。

三营营长是骁勇善战的金振中。该营是一个加强营,下辖四个步兵连,重机枪一个连,轻重迫击炮各一个连,共计1400余人。29军曾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旧部,每个战士擅使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每个战士后背背负一把柄系红绸的大刀。

当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丰台,妄图打开入侵华北的缺口,进而吞并全中国,早就对咽喉要道上的宛平城窥视已久。“七七事变”时,日军为了抢夺交通线路,向平汉铁路桥发起猛攻,驻防宛平城的219团三营奋起反抗。在师长冯治安、旅长何基沣、团长吉星文的指挥下,营长金振中精心部署兵力,及时增援宛平城东关和卢沟桥北的平汉铁路桥。7月8日黄昏,大刀突击队在旅长何基沣的亲自指挥下,悄无声息的突袭日寇,三营一举夺回平汉铁路桥。

当时,守城的29军官兵,奋力抵抗日寇的野蛮进攻,并立下了“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悲壮誓言,而219团三营捍卫国土的英雄壮举,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在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的时候,河务局局长刘郁馥捐出岱王庙内存放的上万条麻袋,组织民工抢装河沙,构筑桥上掩体工事,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修补被炸毁的城墙,共同英勇抗击日寇。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8日发表《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紧急呼吁“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而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在战争中,29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传遍祖国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当时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了7月8日夜袭日军的这场战斗。于是,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大刀进行曲》就此诞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除此之外,文艺界人士也积极声援。何香凝先生作诗《大刀赞》颂扬29军的战绩:“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

戏剧大师田汉为此专门写了话剧《保卫卢沟桥》,颂扬29军的英雄气概。全国及北京各界(当时称北平)积极声援29军,大量的慰问信、纪念品、各种慰劳物品堆积如山,军民上下同仇敌忾,可歌可泣。

岱王庙,这座古老的建筑成为“七.七”事变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3 因解除卢沟桥水患而建庙

同卢沟桥共同见证烽火硝烟的岱王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而且,在历史上,岱王庙同卢沟桥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院内一位住户的煤棚里,存有一块倚墙侧立高大厚重的石碑。碑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所立,由治水官员窦延馨撰文书写。从碑身尚存黑黝黝断续的文字中依稀可辨“以卢沟桥上众水会合,欲杀其势,宜分其流,惟建减水石坝一道于此”等文字,诉说着岱王庙的往事。

院里的住户说,还有一块石碑被埋压在另一户人家自盖的橱房之下。因无法看到,颇感遗憾。

《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卷》中的文字记载,对此碑作了更为全面的阐释。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七月间,大雨如注,连下数昼夜不停,永定河水势狂涨,全河已有莫容之势。巨浪拍岸盈堤,两岸险工迭出,多处漫溢。浪高过卢沟桥顶丈余,桥栏板被冲毁数十块。高过堤巅的大浪,将卢沟桥迤西岸石堤冲倒四十余丈,洪水溃堤,冲向小清河、哑吧河。大水所到之处,大兴、良乡、涿州等数十个州县顿成泽国。洪水冲过后,房倒屋塌,灾民流离失所。

翌年初(1894年),河道官员会勘永定河上下游,治病必明其受病之处,研究治理解决方案,决定在卢沟桥以西的小清河“上年漫溢处所,建设减坝,甚属合宜”,以分泄永定河洪水入小清河。减水坝建在小清河上,与卢沟桥成东西一条直线。工程由中、法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勘察设计,并上奏朝廷请拨三十万银两治理水患。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开工,“每日夫匠万数千人,分投力作。昼继以夜,喘汗不停,于五月十五日全工完竣”。中、法工程技术人员逐细丈量验收,均属相符,并保证用期三年。当减水坝和金刚墙建好之后,河道官员们发现“该处地当孔道,伏秋减坝泄水,文报行旅,未免阻滞。拟建钢桥一座,长五十丈,寛一丈六尺,可过三千斤重之大车。”

这年秋天,钢梁木板桥修建好。这座钢梁桥即是现在横跨小清河上水泥桥的前身。当年汛期,新建减水坝,宣泄甚畅,分泄得力。伏秋大汛过卢沟桥的洪水安澜如注,顺流入轨,实属办理得法,成效昭然。因此,人们在钢梁木板桥以东、卢沟桥以西路北的空地上建立一座大王庙予以庆贺。

大王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修竣,券门门楣之上高挂“岱王庙”汉白玉匾额,庙内刻碑栽树,戏楼内升堂唱戏,治理河道的各级官员愿续颂扬汉武帝“瓠子之歌”的荣光,祈愿数十州县的人民免受水灾之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1894至1895年间,先建减水坝,后建金刚墙,再建石墩钢梁木板桥,最后建大王庙,这四项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外首次合作治理水患。

4 “故事爷爷”孙敬修曾在岱王庙上学

当年,岱王庙的建成,也给卢沟桥地区提供了活动场所,戏楼说明了当时它是这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曾为卢沟桥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过贡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古朴的寺庙,在清朝末年办起了西学,“故事大王”孙敬修正是从庙里的新学堂走出来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岱王庙修成后,住有僧人,主持庙中事宜,亦是永定河河防局所在地,每年汛期与朝廷文书往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风渐进,新学兴起,宛平县乡绅在岱王庙创办高等小学堂,次年又开办了顺天府西路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顺天府西路师范学堂。1911年,岱王庙被改成官办免费的京兆师范学校,兴办中等师范教育,招收京兆20个县的适龄学生。岱王庙兴办的师范教育,为北京地区培养了300多位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1916年,寄养在京城大伯家的孙敬修,小学毕业后,投奔卢沟桥西侧的南沙筒村(今村名桥西街)福音堂工作的母亲,并考入京兆师范学校,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三届学生。

家境贫寒的孙敬修在这里用心苦读五载,到了晚年他曾深情地回忆这一段时光:“各科的老师对教学都很认真。当时,我们学的科目真不少,有国文,算术,英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音乐,图画,手工,体操,心理学,生理学,管理法,教授法;还有现在没有的一门功课,叫‘修身’,讲的都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理论,让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对当年岱王庙的校舍情况也有回忆:“庙里的大殿当礼堂,殿里泥塑的佛像也没拆,只是把摆佛像的佛龛,用白纸给糊上了。两边配殿里的泥像倒是全拆了,当学生宿舍。”

当时,青春年少的孙敬修喜欢打篮球,也爱踢足球。没有操场,学生们“在卢沟桥西边木桥下的沙滩上踢球,搞体育活动。足球破了,补一补,再继续用。跳高架子是用两根木柱,钻几个眼儿,插上钉子,架上竹竿做成的。”

既是篮球队员也是足球队员的孙敬修是京兆师范里的活跃人物,司职足球前锋的他,不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学会”,办会刊、上台演说、组织各种文艺演出、用英文编演故事等等,还在学校的话剧团里当过演员,出演过一个小女孩儿。

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在天安门兴起。当晚,北京城里学生游行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兆师范。孙敬修与同学们聚集在岱王庙山门二层小楼上的“文学会”办公室开会,准备第二天上街游行示威,声援天安门学生的爱国行动。大家分头准备,有人刷标语,有人写美术字,有的带头喊口号、讲演,有的维持秩序。孙敬修因嗓音洪亮,被大家公推为游行中带领演讲和呼喊口号。为此,大家几乎忙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5月5号天刚亮,游行的同学举着小旗、标语,排着队伍浩浩荡荡从学校出发了。孙敬修手里拿着用硬纸壳卷成的喇叭筒,跑前跑后带领大家高呼口号,学校的游行队伍从卢沟桥一直走到长辛店。在长辛店,学校的游行队伍得到了铁路工人的有力支援,工人们也同学生们高喊口号,有的还给学生们送水喝。

声援在天安门兴起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游行活动,使孙敬修受到了锻炼,这些都为他以后从事的少儿教育打下了非常坚实地基础。1921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从此走上故事大王的人生之旅。同年,京兆师范学校迁往通县,改称通县京兆师范学校。京兆师范学校于1921年迁往通县之后,岱王庙成为永定河河务局的仓库,存放大量的防汛物资。

5 庙里曾建有防汛指挥部

1948年12月16日,丰台镇、长辛店解放,古老的岱王庙也获得了新生。经历了炮火的岱王庙在新时期,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1949年7月7日,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岱王庙成立了隶属河北省管辖的永定河第一个防汛机构——永定河防汛指挥部,该机构设在岱王庙内办公达六年之久。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实现了各个行业的公私合营。当时实现公私合营后的天桥、金鱼池地区的铅丝手工业者成立了北京铅丝制品厂。由于厂房的严重不足,北京铅丝制品厂于1957年8月迁至卢沟桥西侧的岱王庙。从1957年至上世纪80年代,北京铅丝制品厂生产的铁网、沙窗、小机电等几十种产品,远销日本、越南等国家。北京铅丝制品厂停产后,岱王庙成了该厂的职工家属宿舍。

随着岱王庙成为大杂院,当年修建得非常精美的戏楼逐渐荒置。民国时期,永定河河务局也设在庙里。每年一到汛期,岱王庙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乡民们则在岱王庙戏楼上唱大戏,以祈求免遭洪泛之灾。据当地人回忆,1949年之前,岱王庙里经常有戏曲表演,戏班子都来自于外地,表演之前会在人多的地方张贴告示。评戏《五女哭坟》、《马寡妇开店》、《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些戏曲名目老人至今难忘。表演结束后,戏班子的人会端着笸箩下来求赏钱,有钱就扔个仨瓜俩枣,没钱的就看“蹭儿”。后来,岱王庙成了防汛指挥部,戏台也不再唱戏。

如今,岱王庙的庙顶青草萋萋,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清雅幽静。而墙壁上还有许多的斑驳的孔洞,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鏖战时留下的弹痕。这座见证了80年前那场硝烟的岱王庙应该永远被铭记。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男子为圆外婆心愿 花200万美元找日军侵华实物

“东方奥斯维辛”藏着多少罪恶?这篇报道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

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用铁的事实揭露日军反人类暴行

731部队影片播出 以这样的方式提醒民众:勿忘历史

日本战犯笔供记载下的累累罪行:逼父亲强奸女儿

日退休教师替父出书揭731部队罪行 警告安倍勿成侵略者

日本人不介意被喊小日本 网友:再怎么也磨灭不了侵华的历史

致日本名古屋市长 华春莹回应:请这位市长履行承诺跪地道歉

日本对华调查档案手稿首发 全方位集中揭露军国主义

三代人接力 揭露日本侵华铁证的《真相》终回归

善良的中国人民 勿忘每年9月18日是中国的国耻日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