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亲历历史:我所见过的“大人物” 从冰心张恨水到老舍

2017-01-12 12:13 北京晚报 TF003

编者按:1925年出生于的漫画大师李滨声一生经历坎坷,在他9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很多事件和很多人物不仅是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回忆,同时也是一幕幕别具“味道”的历史瞬间。比如,与冰心的不期而遇、受张恨水点拨做画、在人代会上凡梁思诚发言就鼓掌。李滨声回忆,在他接触的这些“大人物”中,与老舍先生最有缘分:到清华园泡澡意外碰到老舍,回单位“显摆”老舍先生代付洗澡费,却被停职一天;老舍先生最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李滨声到老舍先生的“眼镜钢笔塚”送行……

作者:李滨声


冰心雕像

余生有幸,多次有机会见过好几位我敬仰的先贤。见到《寄小读者》的作家冰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记忆不错的话是1953年夏季某星期一,地点是北京建国门内东裱褙胡同路南的北京特种工艺研究所。

那天,冰心老人由两位陪同人员陪同参观该所,北京日报“文化生活”组那天也采访该所,于是不期而遇。冰心老人年事已高,语言异常清爽,与老艺人交谈亲切、诚恳且知无不言。记得冰心老人针对老艺人“面人郎”(郎绍安)试创以面塑仿玉雕,用单一朱红色的面捏成“钟馗”,用单一种绿色的面捏成“娃娃抱鱼”。前者仿珊瑚效果,后者放松石效果,冰心当时对作品不仅做了点评,还提出建议。记得她说的大意是:各种特艺都受材料所限,因材施艺为要,不要为交流而交流……

张恨水雕像

我与北京日报同龄,自创刊时起就在副刊“文化生活”做美编,我的导师是新闻界前辈左笑鸿先生。左笑鸿先生与张恨水先生为“莫逆”,二老一次小聚,我偶列末座,张恨水先生不吝赐教,指导我该如何做画。事后我才得知,张恨水先生还是伟大的美术教育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在北京创办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左笑鸿先生特别告诉我,张仃和凌子风都是张恨水的学生。第二次又见到张恨水先生时,我记得自己不敢抬头正视他,由衷地无比崇拜崇敬。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当过北京市人民代表,在讨论拆除老北京古建的会上常见梁思成先生。那时我年轻,又有好表现的恶习,记得有一次我发言中涉及古建的一个术语,敏感的梁思诚先生看了我一眼。会后他问我是什么单位的,我回答是北京日报的,对古建只是关心。梁先生对我关心古建给予了鼓励。

从那次以后,我更崇拜梁思诚先生了,凡梁思诚先生发言我就鼓掌,凡梁思诚先生建议我就拥护。用现在的话说,我自认是梁思诚先生的一个铁杆儿粉丝。前两年,某文史刊物和某报刊载文,说梁思诚先生在1957年有“左”的表现,并举例说在被其批斗的两个人中有我。我看了后,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因为我坚信梁思诚先生当时是言不由衷。那场在全国政协礼堂开的大会,梁思诚先生是执行主席,他责无旁贷,我永远崇拜梁先生。

新中国成立伊始,老舍先生就由海外回到北京,从《新民晚报》看到老舍将于东单北大街灯市口南路西的青年会与读者见面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就去见了老舍先生。之后由于工作关系,时常得到老舍先生的指导。值得一提的还有老舍先生“请我们洗过澡”(老同学同事王某语),我与王某都是华大三部毕业后一同分配到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工作的。我们一同参加过北京市文联主席老舍先生组建的“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常去听讲座。有一次,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就由西城奔到东城开会的场所,距开会还有一个半小时,人家还没开门呢。为了消磨这一个半小时,我俩去八面槽清华园洗澡, 意外地发现老舍先生正在池堂泡澡。向老舍先生问过早安,不知再说什么好,倒是老舍先生启发我俩说话。老舍先生先泡完澡离开,当我们洗完澡回到休息处已不见老舍先生。服务员告诉我们,我俩的帐老舍先生已经给付过了。

那天,从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回到单位,我们迫不及待把老舍先生“请客”的事向同志们讲述,不料却引来了麻烦。当晚(每周的生活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不劳而获”属于“剥削意识行为”。第二天(星期一),青年团的小组会继续批判帮助我们认识错误。

八宝山革命公墓老舍先生的“眼镜钢笔塚”

关于老舍先生代付洗澡费一事,单位领导也很注意,甚至责令我和王某各停职一天,写检查交代问题。王某比我勇敢,他直接找领导辩解,老舍先生代付帐,我俩都不在场,不是有意“不劳而获”。领导反问:“为什么那天一上午都在创研会,没把钱还给老舍先生?”王某无言以对了。据说还要开有领导参加的会,帮助我俩认识错误,后来不了了之了。(因取证,相当于“文革”中的“内查外调”,老舍先生证明其代付洗澡费时,王某与我确实不在场,不知道。)

以上是当年一段生活小插曲,反映过去组织纪律多么严厉。我与老舍先生总算有缘,老舍先生回国,我在青年会首先见到他;老舍先生最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我有幸亲眼得见,不是衣冠冢,是眼镜、钢笔(自来水笔)塚。

原标题:我所见过的“大人物”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作家们的时尚奥秘 她巧妙地嘲讽,却被时尚界奉为缪斯

莫言25年演讲集锦出版,曾坦言最初写作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

好记性是如何炼成的? 漫说作家的博闻强记

女作家下乡扶贫寻找文学灵感,走遍41个村庄为沉默地带发声

陈映真小说全集大陆首次出版,共收录其37部中短篇作品

71岁著名作家李迪离世,代表作有《后代》、《傍晚敲门的女人》

处女作即被发表出版,林棹不仅幸运,更有13年文学沉淀

日本“三冠王”作家池井户润:职业作家路不好走,电视剧走红是玄学

最新!2020年“白金大神”作家名单公布

以瘟疫为背景的文学经典有哪些?国内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八大菜系为何没有“北京菜”?研究明史的“吃主”李宝臣谈米其林美食榜

在多达百人的细致群像中,路遥如何塑造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